是“心灵鸡汤”,还是“阿Q精神”?
编者按
“心灵鸡汤”曾经是抚慰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但是近年来,它的弊端也在渐渐显现,人们开始排斥这种鸡汤式文字,甚至有人认为“心灵鸡汤”已不合时宜,是一种“阿Q精神”,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心灵鸡汤”是否已经毫无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呢?
“雾霾”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只因人人都要呼吸,若空气污染,就会危及所有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前段时间,文化名人于丹在微博里说,“雾霾持续到了周末,北京城天昏地暗,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去跟它较劲。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奉于丹为大师者,在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心灵鸡汤”一贯的清新和抚慰。文字中有些人定胜天的正能量,有些心静自然凉的大哲理,还有些人性关怀的小煽情。
但对于更多焦虑于雾霾对身体的伤害,寻求物理治霾的人们来说,于丹的精神治霾法,实则是在鼓励人们做阿Q。且不说“尽量不出门”这种优越的生活状态,不是那些为生计疲于奔命的人们想达到就能达到的,单这去霾效果有待考证的空气净化器,便是一笔不菲的开销;更别说还让人在雾霾中修身养性,享受精神超脱的快感了,这就难怪有人要把这盆
“鸡汤”给打翻了。
“心灵鸡汤”在中国的流行
“心灵鸡汤”,本是一系列英文畅销读物的冠名主题。这些读物往往以浅显易懂的格言和故事,阐述生活哲理、分享人生感悟。之所以称之为“鸡汤”,是指其有“营养”,富有“哲理”“智慧”,可以滋补心灵,帮助人们看清生活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规划人生。
如果要追溯“心灵鸡汤”这个专用词汇正式在中国流行的历史,恐怕要从1993年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心灵鸡汤》这个系列的书讲起。当时这一系列的书超过200种,其中有许多书籍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这一系列书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了一种文体类型,而我们的很多本土作家又将自身的故事融入这种文体类型中,引发了国人很多的思考。
“心灵鸡汤”在中国流行,已经颇有些年头了,早的不说,在“70后”“80后”“90后”的成长过程中,都“喝”过不少这种“鸡汤”。上世纪80年代,在长期精神生活极度空虚之后,中国迎来了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时期,大众阅读兴起,群众对一些通俗易懂、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又不乏哲理智慧的读物求之若渴,于是《读者》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堪称“鸡汤界”的泰山北斗。
80年代末,高亢的理想主义遭受重创,宏大叙事使人身心俱疲,于是“鸡汤诗人”汪国真备受追捧,1990年被称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人们厌倦了80年代浓重的“胡椒味”,开始热衷于倾听汪国真无比清淡又无比正确的
“废话”:“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汪国真阐释自己走红的原因时说道:“大家能产生共鸣,与其读诗不如说是读自己的心声。读者读出的是生活中的友情、爱情、亲情,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人类最基本最美好的情愫没有改变。当时读诗的群体都是成长中的青年人,他们在诗里面找到了自己情愫的影子。”
但很快,人们又对这白开水般的汪氏鸡汤失去了兴趣,港台地区味道醇厚的鸡汤
是“心灵鸡汤”,还是“阿q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