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者:沈冬(访问人次:308)
中医治疗湿疹颇具特色,本着标本兼顾,内外并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1 内治法中医的辨证
1. 1 湿热并重证
证候:多见于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以急性发作为主者。皮损初起潮红灼热,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集簇分布,部分糜烂、渗出,瘙痒剧烈,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或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沈冬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甘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通草、车前子、泽泻、当归。
湿象重加:黄柏、萆薢;热盛者加白茅根、生石膏;
瘙痒剧烈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刺蒺藜;
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
出现脓加:银花、连翘;发热,加大青叶。
1. 2 风重于湿证
证候:多见于湿疹急性期,病发以上半身为重,皮损以红斑、丘疹为主,水疱不多,渗出少。瘙痒剧烈, 搔抓不止,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局方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羌活、僵蚕、蝉衣、川芎、藿香、厚朴、陈皮、茯苓、甘草。
红斑明显者加:生地、生石膏、知母、丹皮。
1. 3 热重于湿证
证候:多见于湿疹的急性期,相当于丘疹性湿疹。全身多发红色小丘疹,芝麻大小,瘙痒极甚,搔破出血,遇热加剧,得凉则舒,心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凉血清热,祛风除湿。
方药:凉血除湿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豨莶草、海桐皮、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六一散。
皮损红肿者加:胆草、车前草、马齿苋;
局部有渗出者加:泽泻、冬瓜皮。
1. 4 脾虚湿蕴证
证候:多见于急性、亚急性湿疹,皮损为丘疹、丘疱疹、水疱密集成片,糜烂明显,渗出多,局部皮肤轻度潮红,瘙痒,纳差,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或大便不成形。舌质胖有齿痕,苔白滑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祛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通草、甘草。
糜烂明显,渗出多者,可加马齿苋、冬瓜皮;
瘙痒甚者可加乌梢蛇、刺蒺藜;日久皮损色暗者可加丹参、当归。
滋水过多者,加苦参;纳差,加藿香、佩兰;
腹胀,加大腹皮;湿蕴化热者,加黄芩、连翘。
1. 5 血虚风燥证
证候:主要见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肤肥厚粗糙,鳞屑痂皮多,或苔藓样变,色暗或色素沉着,阵发性瘙痒。舌淡苔白,脉细弦。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白芍、川芎、白蒺藜、防风、荆芥、紫草、鸡血藤、黄芪、乌梢蛇、生地、何首乌、炙甘草。
瘙痒不能入眠加珍珠母、生牡蛎、夜交藤、酸枣仁;有少量糜烂可加车前子、泽泻;
皮肤粗糙肥厚严重者,加丹参、何首乌。
1. 6 阴伤湿恋证
证候:主要见于慢性湿疹,皮损表现为丘疹散在或集簇,渗水不多而旷日持久,皮肤干燥或有脱屑,瘙痒不休,兼见口渴不思饮,舌红绛少津,苔净或根部稍腻,脉弦细。
治法:滋阴除湿。
方药:滋阴除湿汤。生地、丹参、元参、茯苓、泽泻、蛇床子、白鲜皮。
气虚明显者,加生黄芪;
苔藓样变明显者,加桃仁、红花;
伴胁肋胀满,口苦咽干,大便干燥者,加防风,生地、白芍加量。
1. 7 风邪蕴郁,扰乱心神证
证候:主要见于慢性湿疹。皮损表现为丘疹散在或集簇,皮肤干燥或脱屑,瘙痒剧烈,兼
湿疹的中医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