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杨海
一、单元内容及单元设计思想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二、《荷塘月色》的思想内涵和文章特点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融情入景,触景生情,为愤激不满的现实中的自己营造了一个清新、美丽、宁静的精神避难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本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教学重难点】
,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
四、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品读——赏析、讨论──拓展、练笔的教学模式,
教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学法: 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理清思路。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的美。
一、导入:
散文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寒冷的冬季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它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同时,他还说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那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二、整体感知:
:
,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理出作者游踪。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三、美文欣赏:
学生自读,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同学之间比赛读,看谁读的最好。
教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让学生配乐朗诵。
教师范读第四段,
。
四、课堂检测:
煤屑(xiè) 蓊蓊郁郁(wěnɡ) 踱着(duó)
弥望(mí) 袅娜(niǎo) 羞涩(sè)
酣眠(hān) 倩影(qiàn) 梵婀玲(fàn)
鹢首徐回(yì) 敛裾(jū) 霎时(shà)
: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