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的治疗及护理一、定义二、缺血性肠病的分类三、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四、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五、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六、缺血性肠病的治疗七、我科近3年内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八、缺血性肠病的护理九、小结缺血性肠病(teropathy)又称缺血性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慢性血流不足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1]。该病临床上少见,其发病率低,%[2],一旦误诊,后果严重,病死率较高。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肠病,是严重的急腹症之一,病情急而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可达45%-70%[3]。老年人是本病的高危人群,若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病率更高。一、缺血性肠病的定义1、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mesentericischcmia,AMI)2、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mesentericischemia,CMI)3、缺血性结肠炎(olitis,IC)。二、缺血性肠病的分类1、血管病变:腹腔血管病变是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症,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多种病因所致的血管炎及肠道血管畸形等,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是引起慢性肠系膜缺血的主要原因。另外,全身性血管病变累及腹腔血管时,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时,也可出现肠道缺血。三、缺血性肠病的病因2、血流量不足:内脏血流量减少,均可导致肠道缺血。在腹腔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如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或休克等引起心排出量降低,可诱发或加重肠道缺血,导致慢性缺血性肠病。3、血液变化: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腹腔血管血流缓慢、血栓易于形成而堵塞肠道血管的高危因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DIC及放、化疗等疾病,血液呈高凝状态,有可能诱发该病。4、肠管因素:老年人由于肠管蠕动功能减退,肠腔内粪块的嵌塞,使肠腔压力增加,导致肠壁的血供减少,最终导致肠壁局限性缺血、变薄、坏死。5、其他疾病如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及肠梗阻等也可导致慢性缺血性肠病的发生。1、急性肠系膜缺血(AMI):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为主;常见于心血管基础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风心病、血管造影后粥样硬化板块脱落。三联症: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器质性心脏病和强烈的消化道症状;约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15%患者可伴有血便;可表现为肠梗阻,肠穿孔;发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可进展为休克、急性腹膜炎。。四、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2、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重减轻。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程度不一,定位不明确,以脐周或左下腹多见,多发生于餐后15~30min,l~2h达高峰,随后腹痛逐渐减轻,蹲坐位或卧位可使部分患者腹痛缓解。
缺血性肠病治疗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