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卷第 1 期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3 年 2 月 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Feb 2013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与机制
李存金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而实践既是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的桥梁,也是人类创新知识的源泉,还是人类知识积累的目的所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包括社会实践、科
技创新活动、实验创新活动及创新基地实习等实践途径。应从个人、家庭、学校、教育体制、企业、政府、社会
等多层面综合思考,构建与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关键词] 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01−05
早在1916 年,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 育普遍存在的问题[5]。因此,变革教育体制、创新
就率先提出了学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学说[1],认为传教育模式、强化实践创新教育,是中国大学为满足
统教育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而培养
力,提倡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学。美国教育家特尔曼(L. M. Terman)从 1920 年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与知识、实践的
开始探索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20 世纪 50 年关系
代以后,以吉尔伏特()为首的一批美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对
国心理学家参与了创造力的研究[2],创造力与教育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广泛意义上的知识包括思
的关系受到重视,创造性教学受到关注。特别是, 想、理论、技能、方法、工具等。从刀耕火种的原
吉尔伏特提出了著名的智力结构模型,并对揭示了始社会,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
创造力和创造性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发现、创造
研究。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育论专与积累的过程。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最主要的
家赞科夫(Л•В•Ванков)则从 1957 年至 1977 年通特征是能够进行知识的总结、创造、积累并能加以
过长达 20 年的教育实验研究,提出了教育应发展传承。
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3],即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知识是对已知世界的了解,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
际操作能力,使创造教育趋向了系统化。探索。古人云,“知愈博则思愈远”,创造需要知识原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料,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创新才能的培育离不开广博
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4],科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因为知识可以让人学会如何实践,
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让人了解未知的事物,从而激发好奇心,然后才会衍
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古语有云“读万卷生实践与创新。而且,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成功经验往
书,行万里路”,既说出了广闻博览的价值,更强往可以使人少走弯路、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与机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