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礼仪
餐饮礼仪
基本礼仪
中餐礼仪
西餐礼仪
自助餐礼仪
宴请活动形式
就其目的性质而言,大约分为三种:
礼仪性质的,如为迎接重要的来宾或政界要员的公务性来访;为庆祝重大的节日或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等举行的宴会,都属于礼仪上的需要,这种宴会要有一定的礼宾规格和程序。
交谊性的,主要是为了沟通感情、表示友好、发展友谊,如:接风、送行、告别、聚会等。
工作性质的,主人或参加宴会的人为解决某项工作而举行的宴请,以便在餐桌上商谈工作。这三种情况又常交相为用兼而有之。
古代宴饮礼仪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中载表明,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在古代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依然产生影响。
礼仪是由大国主宰的规则和文化,随着中国日益强大,中式礼仪会越来越多的影响世界。
古代宴饮礼仪
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
近现代餐饮礼仪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
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
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7
朝代
建立者
起止时间
都城
夏朝
启
前2070年—前1600年
阳城、安邑
商朝
汤
前1600年—前1046年
毫、殷
周
西周
姬发
前1046年—前771年
镐
东周
略
前770年—前256年
洛邑(洛阳)
秦朝
赢政
前221年—前206年
咸阳(咸阳东北)
汉
西汉
刘邦
前202年—8年
长安(西安西北)
东汉
刘秀
25年—220年
洛阳
三国
魏国
曹丕
220年—265年
洛阳
蜀汉
刘备
221年—263年
成都
吴国
孙权
229年—280年
建业(今江苏南京)
晋
西晋
司马炎
265年—316年
洛阳
东晋
司马睿
317年—420年
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
南朝
宋
刘裕
420—479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502
建康
梁
萧衍
502——557
建康
陈
陈霸先
557—589
建康
北朝
北魏
拓跋圭
386—534
平城(今山西大同)
东魏
元善见
534—550
邺(今河北临潭西南)
西魏
元宝炬
535—557
长安
北齐
高洋
550—577
邺
北周
宇文觉
557—581
长安
隋朝
杨坚
581—618
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唐朝
李渊
618—907
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
后梁
朱温
907—923
汴(今河南开封)
后唐
李存勖
923—937
洛阳
后晋
石敬瑭
936—947
汴(今河南开封)
后汉
刘知远
947—951
汴(今河南开封)
后周
郭威
951—960
汴(今河南开封)
十国
略
宋朝
北宋
赵匡胤
960—1127
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
赵构
1127—1279
临安(今浙江杭州)
辽
耶律阿保机
916—1125
上京
西夏
元昊
1038—1227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金
完颜阿骨打
1115—1234
中都(今北京)
元朝
忽必烈
1271—1368
大都(今北京)
明朝
朱元璋
1368—1644
应天(今南京)、北京
清朝
皇太极
1636—1911
盛京、北京
中西饮食对比
西餐的主要特点是主料突出,形色美观,口味鲜美,营养丰富
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