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Greenberg(1992)、 McGee T.
G. (1997、1998))对新加坡、马来西亚、
印尼等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分析时认为,
“扩展的城市群区域”(Extended Metro-
长江三角洲地区 politan Regions)是新兴的“高地”, 在全球化时代,新兴国家
的人口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区域城市化”
人口“区域城市化”初探而非“城市城市化”的形态。他们认为人
口“区域城市化”具有如下特点:城市郊
区与中心城区、城市群中心与腹地的联系
、
■毛新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中国人民大学都较“城市城市化”时期更为丰富;城市
北京) 群人口“区域城市化”的动力不仅在于乡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区域城市化”—基于城市群城迁移,也在于都市周边区域就业非农化
经济形态的研究(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项目:人口带动的郊区城市化。Victor (2001)
“区域城市化”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 ) 研究首尔城市群城市化进程时强调,全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化时代,外商投资等“外生”因素对人口
“区域城市化”的影响很重要,人口“区域
金、技术、人口、人才等要素的相互交流城市化”具有“集中的分散”特点,即在巨
内容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也更为活跃。因此,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型城市周围有大量中小城镇的集聚发展。
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发展、城市人口
争更多地体现为其(城市群)区域之间的 Ricardo Carlos Gaspar 、Edward Soja
规模结构体系变化以及城市群区域中
竞争,单个城市应该将其发展置于整个区(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理论框架指出,
心与腹地人口密度变动特征等问题, 2009
揭示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域当中,将其所处的区域视为一个整体,而人口“区域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在于腹地
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不应该孤立地关注其自身的发展,人口城与中心人口密度存在收敛特征、城市群区
化初步呈现出了“区域城市化”的形市化应该从过去基于“城市”的城市化转域内大型城市节点数量增加、人口城市化
态,区域的中心与腹地之间人口城市变为基于“区域”的城市化。以城市网络形式展开等。
化存在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长江三
确实,尽管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国内也有一些对人口“区域城市化”问
角洲地区已成为
的高地;区域内大型城市节点数量有速时期,但其人口城市化的区域格局并非题的探索性研究。1994 年许学强、周春山
所增加;城市群区域的中心与腹地人均衡展开,而是呈现出某些区域城市化水首次从 McGee T. “Desakota”
口密度存在收敛特征等。平的高地与其他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洼地并角度对珠三角地区的城镇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人口“区域城市化”长江三存的态势,并且伴随城市群经济形态的崛此后,“城乡一体化”一词开始在我国城市
角洲城市群
起,城市与郊区、中心与腹地之间人口城化研究中流行。魏清泉(1997)认为珠三
据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和乔治亚大学的市化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更加显著,呈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区域城市化” 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