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雀之灵赏析.docx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雀之灵赏析
《雀之灵》从传统孔雀舞中脱胎、演变、创新而来,但在形式上更具个性化、
现代化、图象化,而在内在传承上却更回归生命本体价值,更回归文化内在价值。这种内外的张力形成了《雀之灵》独特的艺术魅力,打上了杨丽萍强烈的个人烙印。〔关键词〕杨丽萍;《雀之灵》;舞蹈评论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68X(2008)04-121-03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远在公元前一世纪,
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唐以来史籍称傣族为“黑齿”、“
金齿”、“银齿”或“绣脚”,又称傣族为“
茫蛮”或
“白衣”;宋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自元至明,“金齿”
继续沿用,“白衣
”则写作“百夷”或“佰夷”。清以来则多称为“摆衣”。傣族居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气候炎热,雨量充沛,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傣族也被称为“水一样的民族。”以贝叶文化为代表的傣族文化,在文学、天文、医药、法律、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傣族的众多艺术形式中,影响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傣族的舞蹈,而孔雀舞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孔雀舞的文化含义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孔雀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舞蹈,每当盛大的节日如“泼水节”和隆重的集会时总要进行表演。傣族人民十分喜爱和崇敬孔雀,认为孔雀最美、最善良,以孔雀为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歌颂自己的民族,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单人孔雀舞多表现一只孔雀已被恶魔抢走,另一只孔雀在森林里飞跑寻找的情景。借以歌颂孔雀的善良性格和互为依存的群体精神。双人孔雀舞则是取材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民间传说《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即王子与孔雀公主)。过去,孔雀舞均由男性表演,舞蹈时头戴尖塔盔假面,身跨孔雀架子道具。跳单人孔雀时戴女性假面;跳双人孔雀时戴一男一女假面。他们在舞蹈中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晒翅、抖翅、展翅、开屏、飞翔等等,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象脚鼓)伴奏,给人以质朴、优雅的感染。双人孔雀舞也称“凡南诺”,最具代表性的双人孔雀舞流传在景洪县。“南”意为“高贵的女性”,“诺”意为“雀”或“鸟”;“凡南诺”可译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现雌雄两只孔雀的飞翔、相对而舞的情景。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与魔鬼”的三人舞,后演变为独舞,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广大观众。
孔雀舞是傣族先民情趣的流露,也是神人叙事性的肢体语言,在孔雀舞飘逸动态结构背后,蕴涵着傣族人家丰富的生命意义。它昭示着艺术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与崇拜,构建起了一个芸芸众生普通灵魂能够进入的艺术、精神的空间,也构建了傣族民众族群识别的标志和强化生命记忆的境象,是傣族民族历史上最具有生命意义,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情趣的一种舞蹈。
《雀之灵》的创新与突破“大凡一种文化的传承,民间艺人既是文化的保存者与继承者,也

雀之灵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angjinlai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