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辩词总结(下)
(2010-07-31 19:16:58)
2005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初赛第四场
正方:资讯科技社会仍需读书破万卷(福建师范大学)
反方:资讯科技社会不需读书破万卷(世新大学)
反方四辩黄执中总结陈词:
大家好!今天的这场比赛当中我们想要提出的是一个新的观念:就是随着资讯时代的来临,知识哦,书本原本的这个载体被解构了。要知道哦,传统的这个书,它有它物理上的局限,它的局限就在于,我如果不是一页一页把它看完,我就不知道这本书里有没有我要的东西。我如果不是把这10本书都看完,我就不知道我要的东西在哪一本书里面。以前人发明了目录发明了书名,可是没有办法,这不够的。我要找到“资讯焦虑”这个概念,请问这个《注意力经济》是不是我要的呢?这个《媒体原理与塑造》是不是我要的呢?不知道,书是封闭的!可是呢,网际网络改变了,网际网络把这个书的内容在网络上是拆开的。书的物理性质被打破了,它的每一章、每一段落、每一个概念在网络上都是可以被独立搜寻出来的。所以传统上那种读书破万卷的方法就有必要被重新检讨。以前的人为什么要读书破万卷?因为他们的自然条件有限嘛。有很多的观念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受限于当时的自然环境嘛。以前说能吃就是福,因为以前食粮不足。现在我们会说吃得多就是好吗?以前的人,书本量有限,我们已经说过了,培根那个年代,全世界最好的图书馆,剑桥大学皇后区图书馆,不过200本书。所以那个时候读得多的确有助于对你掌握知识。可是现在每一年,全球出版了50万本书,40多万本学术,500多万篇博硕士论文,每一天,光是美国,就有1800种报纸在出刊,每一周,光是美国就有6900种杂志在出版,每一年,光是在讨论食品跟营养的杂志咨询量就有200亿页,是《四库全书》总量的一万两千倍。你要从中找到你要的知识,读书破万卷,对方辩友,这是这个标准叫做大海捞针----你连它掉进太平洋还是印度洋你都不知道啊!(掌声)
你今天你要找到一本书,我今天要研究《易经》,我到书店我就会发觉,传统的归类方式根本就无法满足我,《易经》这本书有人把它放在哲学类,有人放在历史类,有人放在文学类,有人放在占卜类----我根本看着书名不知道我要的东西在哪里?更何况把每一年的咨询量再翻上一翻,我跟不上啊,对方辩友!所以资讯科技带来的是书本概念的解构。什么解构我刚刚说过了,在网络上求取知识的时候是以你自己脑中的系统来做知识的安排。它这个书本,这个是作者帮我安排的,第一页叫起点,最后一页叫终点。这个作者写的第三章,好,他决定第四章要接着第三章后面----这是作者的系统!可是到了网络上以后,一个读者可以依照自己的思绪去决定他学习的捷点要怎么走。也就是说你自己决定知识的起点自己决定知识的终点。在网络上,书本的概念“卷”,那个“卷”,书本的单位的概念被拆散了,知识变成汇合成一条汪洋。你本身下来是没有什么起点跟终点的概念。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渐渐明白了,像你看网络上的危机百科,就是无数人的脑袋不断在里头不断的修补、增添的结果----而未来这种情况会越来明显,读书破万卷跟不上!当然对方辩友今天你们还玩了几个说文解字的问题,到底读书是不是代表破万卷?到底阅读是不是读书?对方辩友我们不争论,因为这样的争论没有意思。要玩说文解字大家都听了一整个上午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讨论
黄执中辩词总结 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