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5.卢仝《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
解读的不同方面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接受学、解释学
对一首诗歌的解读包括很多的方面
读懂一首诗,作者当时之情境,自然的,自然而然的
明白作者的用意,作者的言下之意,有一些是刻意为之的
《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
题解
走笔:运笔疾书。
“走笔”与诗歌的感情基调?与诗歌的总体风格?
孟谏议:孟简,字畿道,德州平昌(今山东商河以北)人。贞元七年(791)前后中进士,元和四年(809年),拜谏议大夫。
此诗题目或作《走笔谢孟谏议新茶》、《走笔谢孟谏议惠新茶》、《谢孟谏议惠茶歌》
《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
题解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
据《旧唐书·孟简传》记载,元和四年(809年),孟简拜谏议大夫。后因抗论吐突承璀为招讨使事,出为常州刺史(于元和六年后半年至元和七年初)。时卢仝抵扬州不久,得知孟简由谏议大夫贬为常州刺史,遂赴常州求见孟简。诗有《观双城歌》。(卢仝元和七年二月有《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作于元和七年(812年),卢仝四十二岁,在常州。初春,孟简派军将债赠阳羡月团茶三百片。
关于“阳羡茶”;督办贡茶亦为刺史的职责;
诗中透露出此诗创作时间的诗句有?
《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
字词解释
军将打门惊周公:军将,低级军官【为何是军将来敲门】。周公,指梦。《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此处的“打门”或作“扣门”。
白绢斜封三道印:白绢,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斜封三道印,茶叶包裹甚严,并盖上三道泥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缄,书函,信件。
手阅月团三百片:手阅,亲手收检。
闻道新年入山里:因督办贡茶亦为刺史的职责。
《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
字词解释
天子须尝阳羡茶: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唐代贡茶之一。宜兴古时称阳羡,故称。宜兴隋唐时属常州。
仁风暗结珠蓓蕾:仁风,温和的风,即春风。琲瓃
何事便到山人家:山人家,隐居之人,诗人自称。
纱帽笼头自煎吃:纱帽,一种纱制的帽子,唐白居易《夏日作》“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
白花浮光凝碗面:陆羽《茶经》“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
《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
字词解释
蓬莱山: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在海中,为神仙居住之地。《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山上群仙司下土:司,掌管。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苍生,指百姓、民众。
《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
诗歌的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也就是说诗歌的脉络是怎样的?
挡剂帖汗脏毁软鹅战耶油飘唆叛登缺口先谦暮点宫贝输罗终摩擂缺曙羚聪5.

5.卢仝《走笔谢孟谏议新茶》(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6
  • 文件大小153 KB
  • 时间2019-01-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