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绝大多数寺庙都变为新式学堂。到了下一个时代,和尚尼姑更是被迫还俗。底层社会礼佛的香火一直绵延不绝。最近三十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宗教的空间也有所发展,佛教的香火正在逐渐、缓慢的恢复之中。
影响最大的是禅宗和净土宗,是外来宗教本土化的典范,经过千百年来无数高僧大德的增益改造,与中国的原始文化和底层民众相宜相谐,跟上流社会的人生修炼和精神探索相呼应。
禅宗讲究顿悟和禅修,非高智慧者和有闲阶级不可得之。净土讲究西方极乐世界,讲究称名念佛即得解脱,即使劳苦大众也不难实践之。 净土宗有西方极乐世界、有终极世界、有彼岸空间、有引导者、有跟终极者和引导者沟通的方式。
禅宗作为一种宗教,是一种关于个体生命前途的探索与实践。适合于社会的中上流人群,以及高度城市化的欧美居民,净土宗在不拒绝上流人士的同时,更适合于广大底层社会的人群,包括全世界的乡村居民。两个宗派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具有互补效应。
一种宗教的前途不是寄托在上流人群的身上,而是寄托在底层人群的身上。一种宗教只有被底层人群所喜爱,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因为上流社会的文化适应能力极强,其文化追求与时俱进,变化多端。底层社会文化适应能力很弱,其文化追求和宗教追求十分执着、持久。
底层社会则一直信奉佛教和原始宗教。佛教东传已经约有两千年,以隋唐佛教的兴盛为标志,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已经长达一千多年。以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代表性内容的原始宗教,如果说产生于两万年前,底层社会目前信奉的两种宗教,一种起源于两万年前,一种开端于两千年前。
一个民族如果在久经蹂躏之后还能万变不离其宗地保持一点文化特征,是由底层社会的坚韧、保守、惰性而实现的。“万变”者上流社会,“不离其宗”者底层社会。从精神慰藉、心灵震撼的角度对于宗教具有内在需求的,主要是底层社会。上流社会往往忙于追名逐利,信仰方面常常比较淡漠。他们的宗教行为,也常常是政治行为的一种间接表现,比如将某一种或某几种宗教施之于底层社会,以帮助实现社会稳定。
上流社会的宗教行为,只是政治行为的延伸。他们的根基很浅、很薄、很假。底层社会则没有追名逐利的权利和机会,他们需要某种信仰支撑自己的生命。他们一旦拥有了这种信仰,就与生命无法分开。他们信仰的根基很深、很厚、很真。一种信仰若是获得了底层社会的认可和接受,能够给底层人群带来慰藉和幸福,它就是获得了永久的前途和生命。
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慧远法师就对净土宗进行了改造,使得这种来自西域的宗教能跟中国的儒学和原始宗教相共存,从而达到了净土宗与本土文化的水乳交融。
净土宗与原始宗教不但并行不悖融为一体。净土宗救苦救难的法力,正在广大信众中发挥作用,日后还将继续产生无量功德。
东晋和刘宋相交时期,陆修静结庐于匡庐丛莽之中,对道教进行适应于时势的变革,慧远造庙于山谷深处,对西来的佛教进行本土化改造,陶渊明作为魏晋玄学思想和精神的集中体现者,以了悟生死、超越鬼神的旷达精神,遁迹于山水之间,向后人注释着生命的虚无与洁净。
禅宗史上的五宗七派,绝大多数诞生于江西。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也是以江西为中心凝聚、形成,并从江西传播开来。文学上更是蔚为大观,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江西占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位,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是历史上唯一以省名命名的文学流派,晏殊、晏几道、姜夔等等也如黄庭坚一样璀璨夺目。
佛教徒的虔诚来自内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