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课中的德育渗透.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语文课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阐述了语文课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课;德育渗透;素质教育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看起来似乎是纯粹地让孩子从小习得语言和文字,其实并非仅仅是学习语言,而是学习一种文化传统,一种世界观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初中正是人生的关键期,是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语文教学又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疏离思想道德教育。
一、语文教学的目的疏离不了思想道德教育
有的教师认为应当疏离思想道德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也接受到道德熏陶和思想情操的洗礼。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疏离不了思想道德教育。我认为,语文中的“文”,指编造的文章。文章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品,其思想性是固有的,道德观念也是或隐或现存在的,而带有这种性质的课文占教材的三分之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漠视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语文教学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份额外加码的负担,而是责无旁贷的一项工作。
二、语文教学的低效不是因为承担“寓育”任务所致
有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高耗低能,是因为承担“寓育”任务所致,这种说法是一种偏见,是一个误区。无论专家的理论分析,还是我们教师在实践中的体会,都确认语言形式与思维内容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语言形式的认知学习离不开义理上认知先行的支持作用,帮助学生内化与吸收所施教的语言形式,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习语文,如果没有学习思想,就谈不上学好语言。这从毫无真情实感,不能拨动心弦,只有七拼八凑、鬼说鬼话的大量学生习作以及高考、中考中也屡见不鲜的应试作文中,就能够获得如钢似铁一样的结论。我们不得不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寓育”缺

语文课中的德育渗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tdmzug14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