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导语:《建国大业》是一部中国历史电影,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本片由黄建新执导,韩三平担任制片人,云集了华语影坛百余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片。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中国历史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期待已久的建国大业出来了,为了准备看它,事先就将《毛泽东传》看了第二遍,古月版的《大决战之三大战役》、及原班人马拍的讲述解放战争历史的连续剧《中国命运的抉择》又看了一遍,并将百家讲坛的《二战风云人物》下来看了,草草地将这段历史大背景温习了一遍后,可待它出来的时候,又近乡情怯般产生了不敢看它的念头,曾经期待过一年之久的《赤壁》竟是这样的烂,当时私下就武断地下了一个结伦:目前中国人拍的电影还不可让人期待。一、背景交代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苦斯之亟也。---这是司马迁对秦末汉初这段风云弥漫的历史的总评,中国的最高政权发生了从秦到西楚到汉三次巨大变化,竟然在短短的五年之间完成了,中国历久以来从未风云幻变得这样急快的,人民尝受的战乱之苦也从未这样深过。而其间产生的众多风云人物如“汉初三杰”等,都详尽地记述在其《史记》里面。历史循环到了1911年到1949年间,将司马迁的话改两字同样贴切---卅九年之间,号令多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苦斯之亟也。细数一下,自1911年辛亥革了清王朝的命后,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纷纷登台的政治势力,主要有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日侵略者,毛泽东等,且不论称霸一方的各军阀及在背后捣乱的英美等列国。够热闹的了,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就猛将来说,共党方面,十大元帅,五大野战军各自的十大虎将等等,这些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而国民党方面,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等,许多同样是抗日的名将英雄,却因有意的被淡化而被大家所忽略。总之,这期间涌现出来的牛人多的都数不过来了。与楚汉之间的历史相较,同样是风云变幻;同样是英雄辈出;同样是最终强弱颠倒,弱胜强,汉代楚,共党代国党;嬗代的过程同样是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然而不同的是,楚汉间的风云历史有司马迁的如椽之笔详尽地记录下来,千载之后,还可熟知;而解放战争的历史,时值建国六十周年,又有多少人熟知?我想这也是因为至今还没有一部类似《史记》这样一部生动而非枯燥,系统而非零散,详尽而非简略的史书有关。虽然如此,所幸的是,距离这段风云历史才过去了60年,经历过那段岁月的牛人们有的还活着,去世了的,其故事也为他们的后代熟知,流传着。---孟子所说的”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焉。“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这正是我们的不幸之幸了。所以其它因素不论,跟着这部电影去重温这段不朽的历史,去熟悉这些英雄人物,还是很值得的。历史即人,人即历史。历史并不是生硬的书籍记载。历史的精华在于人的智慧,在于曾经是活生生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处世的方法技巧,高深的说法又叫谋略。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没有假如,不会出现三国志游戏那样的IF剧情。历史功罪的判断法则只有唯一的一条: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者光芒无限,什么赞美都可以往他身上贴,败者万劫不复,什么骂声都可以往他身上扔。此一法则千古不易,2500年前,孔子最明智最现实的弟子子贡就感叹到:商纣的坏,并不像我们现在所说的那样不堪,而是因为身为败者,什么非议都往他身上推罢了,就像地处下流,什么脏的臭的都往低下流一样,所以君子恶居下流。这一点无可非议,还情有可原,因为五千年中国历史,没有哪个王朝不将这一做法当作基本国策一样来执行的:对所取代的政治势力作没有限制的政治非议宣传。逻辑上就很好解析,正像别人的悲惨凸显自己的快乐一样,敌对势力的反动则正好凸显自己的正义性,是符合天意民心的。可以说,对所取代的敌对势力积极宣传得越坏,江山统治就越稳固。所以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何乐不为?历朝历代都是干得不亦乐乎的。但是,如果你真的相信了这条宣传的东西,真的相信了蒋介石就真的是一无是处,十恶不赦,那就太天真了。也正是这一条冰冷的法则,塑造出来的中国人的处世方式都是比较现实的,什么神明天命,仁义道德这些东西,聪明现实的人拿来利用,蠢笨书呆的人才拿来信奉。这就是为什么比较外国历史,中国是没有宗教的。时间过去了六十年,世易时移,共党方面不用像之前那样担心国民党反攻大陆,也不要再政治宣传上紧张兮兮了,而是宽松雍容得多。看完《建国大业》后,两个突出主题令人映像深刻,一个方面当然是讴歌,歌颂共党打江山之不易,艰巨,和传奇,大家包括我自己看了都会有些激动人心,热血沸腾的,说白了就是用电影的形式擦鞋,这是必须的基本工作,大家明白的,就像我们的日常工作一样。另一个比较难得的,那就是同情,电影中对蒋介石这头一号的历史悲情人物寄托了一定的同情,这同情体现在能用较客观的心态去分析了蒋失败的原因,而不再是一贯说的那样,是人
中国历史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