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宫颈炎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熟悉并掌握其病因。教学要求:掌握慢性宫颈炎的病理分型和镜下表现。目录①病因②病理分型病因常因急性宫颈炎治疗不彻底,病原体隐藏于宫颈黏膜内形成慢性炎症,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慢性宫颈炎的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及厌氧菌,目前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宫颈炎亦日益增多,此外,一些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也已成为常见病原体。,称为宫颈糜烂,目前,西方国家的妇产科教科书已废弃宫颈糜烂这一术语,而改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并认为不是病理改变,而是宫颈生理变化之一,主要基于以下认识:(1)显微镜下糜烂面为完整的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因柱状上皮菲薄,其下间质透出呈红色,故肉眼观似糜烂,并非上皮脱落,溃疡的真性糜烂。(2)阴道镜下表现为原始鳞柱交接部的外移。(3)正常宫颈间质内存在作为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宫颈间质内淋巴细胞的浸润,并非一定意味着慢性宫颈炎。我国将宫颈糜烂分为病理炎性糜烂及假性糜烂:仅在一些生理情况如青春期,妊娠期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宫颈管柱状上皮增生并外移,可见宫颈外口呈红色,细颗粒状,为宫颈假性糜烂,不属于病理性宫颈糜烂;其他均为炎性糜烂。根据宫颈糜烂深浅程度分为3型:①单纯性糜烂:在炎症初期,糜烂面仅为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表面平坦。②颗粒型糜烂:随后由于腺上皮过度增生并伴有间质增生,糜烂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③乳突型糜烂:间质增生显著,表面不平现象更加明显呈乳突状。根据宫颈糜烂面积大小可将宫颈糜烂分为3度::指糜烂面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1/3。: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息肉常有蒂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息肉形成机制不清,可能与局部的慢性炎症刺激有关,息肉常发生在40~60岁的多产妇女,息肉为1个或多个不等,直径一般约1cm,色红,呈舌形,表面光滑或分叶状,质软而脆,易出血,蒂细长,根部多附着于宫颈外口,少数在宫颈管壁,光镜下见息肉中心为结缔组织伴有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表面覆盖单层高柱状上皮,与宫颈管上皮相同,宫颈息肉极少恶变,恶变率<1%,但应注意子宫恶性肿瘤可呈息肉样突出于宫颈口,应注意鉴别,宫颈息肉。
慢性宫颈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