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中“死亡”委婉语内容提要: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委婉语能够深刻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过程。古人习惯用十分隐晦的词句替代“死亡”,现代人则用较通俗的委婉语表达对于死者的尊敬,而在网络流行语中“死亡”替代语更为直白甚至变异成戏谑的词语用来表达特殊情感。关键词:死委婉语由来词义分工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即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委婉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曼合编)中描述委婉语为“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委婉语的存在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们不愿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和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替代。就“死”这个字在汉语中而言,书面语用“去世”代替“死亡”,口语中用“走了”代替“死亡”等。对于“死亡”的禁忌与委婉,可谓是最丰富与繁琐的。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都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抑或是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涌现出一些与“死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替代词语,用来转换表达死亡的含义。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纵观古今汉语的演变,可以看到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名目繁多,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本文将结合本人的主观感受及最基础的结构分类,探寻人们对于”死亡”理解的发展与变迁。“死亡”委婉语的由来我们都知道,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死亡禁忌的委婉语,根据《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记载的从古至今表达的“死亡”禁忌的委婉语观点来看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两个特点,1数量繁多,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有400多钟。2分类细,对地位、职业、死因、长幼等不同的人的死亡说法不同。这些委婉语与汉民族的哲学、封建等级观念、宗教、丧葬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但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谈生,更加关注现世,回避说死。“好死不如赖活着”“言生不言死”就是这种文化的积淀,于是死亡就成了最恐惧、最忌讳、最不愿谈论的话题。涉及死亡的话题。涉及死亡话题时,人们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对人对己大量使用委婉语。。中国人历来重视社会等级身份。早在周代,就把人分为“十等”,在现代的中国人的思想中还保留了人分三六九等的观念。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反映在死亡禁忌上,人生前所处的社会等级不同,死后所用的死亡委婉语也不同,依人生前地位的尊卑而分等级。“死亡”的委婉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跟宗教有关的词汇来代替死亡。例如:逝世、辞世、归西、圆寂等等。宗教对于汉民族的生死观产生巨大影响,东汉时期道家形成,由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道教则进一步追求生命不死、肉体成仙,称人死为“仙逝”或“仙游”。道教认为,经过一定的“修炼”,世人是可以脱胎换骨,超凡成仙的,没有必要等到死后才来超度灵魂,因此,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大都与成仙有关。道教认为人死犹蝉之脱壳,称“蝉蜕”或“蜕化”;或如鸟生双翼飞升,称“羽化”;或传说得道成仙便乘白鹤而去,于是,称“骑鹤”或“化鹤”。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反映了
死亡禁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