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参观感受萧红参观完萧红纪念馆和故居,闲暇时间自己又观看了电影《萧红》,一口气又读了她的代表作《呼兰河转》,感受着一代才女的点点滴滴!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她的一生是短暂,也是悲情和无奈的。她有着与李清照、张爱玲一样的感情经历,不同的是她在极端痛苦与坎坷之中有着更加悲苦的生活经历。在民族灾难的大背景下,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终究在风华正茂的第31个春秋输给了命运。临死前她曾经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如果说经历是一笔财富,那么萧红贫困的生活和坎坷的情感历程赋予她创作的动力,可敬的是她并没有把她的不幸经历过多地在作品中表现。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譬如萧红的《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在写这部作品时,是萧红感情最幸福的时光,萧红经常和萧军去参加左翼作家的沙龙,参加抗日剧的排练,深感作家的使命就是揭露时弊,唤醒国民。电影《萧红》中提及,鲁迅在给作品写序时赞扬它“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东北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从而奠定了她抗日作家的地位。茅盾曾说,与她在“情调”、“思想”上的缺失相对应的,是她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当然,这也不是纯艺术的技巧化的成功,而是一种源于作者短促生命和凄美个性的悲剧性的成功。由此说明真正艺术的成功还在于生命的投入与付出。萧红对爱的人就犹如她对作品:是生命的投入与付出!她的凄美个性、人生阅历与掩饰不住的才情吸引了每一位靠近她的人。这也就无怪乎每个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哪怕她贫病交加,哪怕她身怀六甲!萧红,厚情薄命的一生……
故居参观 感受萧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