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课件.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 16 课
北魏孝文帝 改革
课件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完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主题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旧的、小规模的、单纯的统一的瓦解,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及应对策略
授课对象为成都20中初一平行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和措施难以理解。但他们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因此这节课借助多媒体平台和编演历史剧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历史想象,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案。
学生从前面学习中已经对少数民族生活有一定了解,但民族融合还没有概念,只能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理解各民族的相互影响和学习。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3、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团结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2、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3、根据课本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突出重点:编演历史剧,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教师总结并落实知识点。
突破难点:设计学生活动,从身边入手,找出民族融合的表现,教师归纳民族融合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与教学准备
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引导的模式(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练习、播放相关视频)、投影仪(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编演历史小剧《鲜汉之争》
六、教学过程及活动实施
I、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时间:1分钟)
学生课前欣赏视频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上课开始提问:这是什么歌?
通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包括曾经生活在祖国疆域中的民族。
板书:课题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yjyzu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