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旨趣人的解放问题无疑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是马克思毕其一生的追求和理想。马克思自然观从属于马克思哲学,其对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论述也是围绕人的解放而展开的。因而,从人的解放视角进行审视,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旨趣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马克思在其早期的哲学和政治学研究中开始探索人的解放问题,在中后期进入经济学研究后把这个问题具体化为劳动的解放,并通过对现实生产过程中的雇佣劳动所承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的分析,从社会解放的层面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解放的必然性与现实性。一、人的解放的前提是劳动的解放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的解放”是他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进行辩证审视时期所提出的理论命题。正是基于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之限度的深刻认识,马克思提出了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思想。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将人的解放与政治解放做了原则区分:政治解放不以废除宗教为前提,也不以废除私有财产作为前提;而人的解放,不仅必须摧毁宗教的幻想,也必须首先摧毁资产阶级社会。根据马克思的理解,人的解放就一般意义而言,主要包括人从自然界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这两个方面的涵义,也即是说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自然的、社会的世界中并利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的解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既然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无疑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思考就不是仅仅局限于哲学的层面,而是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本身寻求人的解放之道。为此,马克思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并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和批判中,对工人阶级的劳动解放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提出了人的劳动解放问题,并从劳动解放的阐发中对人的解放的涵义、道路和社会条件等作出规律性的揭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概念对人的解放的理论内涵展开了分析。异化劳动使人在劳动中把自己异化为与人的类本质对立的“非人”,本来人为了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而生活,然而生活却成了目的,人的生命活动成了手段,劳动者为了生活就要把生命活动当作手段。那么,什么是人的生命活动呢?正是从这里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人的生命活动就是人的类生活,是一个人改变自然界创造人化自然从而获得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历史过程。而人化自然的形成是一个社会生产过程,因而人的生命活动与社会生产活动是一致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是在自己的劳动结果中发展自己的劳动,在这种劳动中作为人的类本质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成为实现自己的类本质的手段,劳动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二、劳动的解放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从劳动的解放来理解人的解放,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就必然成为人的解放的一个基本维度。这是因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人们怎样劳动就产生怎样的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正是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角度,把人类劳动规定为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即认定人类劳动的过程是劳动者主体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对象化到某个产品上的创造性过程。因此,人的解放不是说要摆脱人与自然界的联系,而是要实现他们的联系。既然人与自然的劳动关系是人与自然的最根本关系,人与自然的一切关系都应该从人与自然的劳动关系去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也就是人与自然劳动关系的最充分实现
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旨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