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金晔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1)
摘要:从探究活动对象来看,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一般可分为:独立探究、合作探究、引导探究。引导探究一般是在学生已经经过独立探究和合作探究,但绝大多数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仍感到无能为力或束手无策时所采取的一种探究方式。由于探究问题的难度不同,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选择探究活动的方式也往往有所不同。
关键词:探究活动;数学探究活动;课堂教学中数学探究活动
作者简介: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数学研训教师
问题提出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被广大教师理解、接受并付之实践。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一定的数学活动栏目。特别是对“探究”栏目得到教材编写者的高度重视,以人教版为例,初中六本教材中,共安排探究活动600个。尽管探究活动在课标中有明确的要求,在教材中得到得到了凸现,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部分教师对探究活动认识肤浅、重视不够、操作不当、流于形式。为推动初中数学探究活动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笔者,对数学探究活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
思考之一数学探究活动的目的
与教师交流中发现,多数教师对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模糊不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师怕耽误时间,干脆不让学生探究,自己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有的教师即使让学生探究,教师也只是关注探究活动的结果,不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还有个别教师将探究活动彻底下放,造成课堂严重失控,根本不能完成探究任务,等等。可以肯定的说,数学探究活动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探究活动目的是通过对某些数学现象、结论或规律等数学问题的探讨、研究,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有效地学习策略,而且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活动效果。所以只有教师明确每个数学探究活动的真正目的,才能收到明显的探究效果。
思考之二数学探究问题的选择
探究问题的选择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如果探究问题过于简单、思维含量低、缺乏思维的挑战性,探究活动就会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华而不实;如果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探究问题不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而过于复杂,到头来从中受益的学生就只能是寥寥无几,到头来探究活动业只能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因此,选择适当的探究问题至关重要。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适合数学探究的问题很多,而适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基础性上看,可以将教材中的数学公式、法则、性质、定理及公理作为探究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经历这些内容的发生
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