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96年关于梭罗及《瓦尔登湖》的争论文章(转载)作者:孙仲旭提交日期:2002-12-188:40:00访问:785回复:11因为看来书话中不少人对梭罗及《瓦尔登湖》感兴趣,也有人提起梭罗的“假隐”问题,就找来几篇文章贴上,即96年《读书》上进行的一些争论。第一篇是程映虹女士写的。我虽对程女士在本文表达的意思有保留,但对她还是很佩服的(一点简介:程映虹,中国大陆留美学生,现在美国南依利诺大学历史系任教。研究兴趣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在完成毕业论文《塑造新人:中国和古巴革命对比研究》。曾出版过《菲德尔卡斯特罗:20世纪最后的革命家》和随笔集《西窗东眺》。在《读书》和《二十一世纪》等海内外杂志发表文章多篇。) 瓦尔登湖的神话(1996年第5期《读书》程映虹和新英格兰地区许多静卧在人迹罕至之地的湖泊相比,瓦尔登湖堪称是闹市了。它被夹在一条乡间公路、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之间,有一大片停车场,一座仿照梭罗的描述而建造的小屋和一尊梭罗塑像,一个旅游纪念品商店,出售印有瓦尔登湖字样或图案或梭罗名言的各种物件,从汗衫到钥匙练应有尽有,当然纪念一个文人,书香气是少不了的,所以这里也陈列着各种版本的梭罗著作和传记,让你充分感受其本世纪以来与日俱增的世界性声誉。每年,在景色怡人的季节,这里总是车水马龙,成千上万的仰慕者们来到此地,在刻有梭罗下面这段名言的木版前驻足沉思:“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必须教给我而我却没能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并没有真正地生活过毫无觉察。”梭罗,他的小木屋,以及瓦尔登湖,如今已成为了某种象征:对文明的挑战,对城市的拒绝,对社会或群体的疏离,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放弃。隐居,独处,冥思,与自然对话,在蛙声与鸟鸣中获取欢愉,在晨雾和暮霭里得到宁静。至于物质生活,则只有重复的一个词:简朴,简朴,再简朴。这一切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多么令所有生活在都市里的现代人感到自卑。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切是一个神话。不错,梭罗是在这儿搭过小木屋,并断断续续住过两年。《瓦尔登湖》中的情景和感受,也多半出自这两年的观察和经历。但除此以外,还有没有什么是我们也应该知道的呢? 例如,从来很少有人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既然决定要过一种遗世独立的生活,要尝试一种与庸碌的物质的尘世全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哪怕只是两三年,却又选择了一个离文明社会相距咫尺之地?如果你坐在梭罗的小木屋外,你可以看到不远处连结林肯和康科德的公路,著名的康科德镇离此地只有两英里,通往菲茨堡的火车(当时已经开通)就在湖畔驰过,最近的邻居不过在一英里外,大名鼎鼎的爱默森(梭罗建屋的那块地就是向他借的)的住宅就在散步的距离之内,而梭罗父母的家——当地人叫作“得克萨斯小屋”的——就在铁路边,步行十分钟足够了。新英格兰地区更具乡野气息的湖泊和森林难以计数,就远离文明社会而言,瓦尔登湖也许是最不够资格的。有很多事实是被传记作者们——更不用说被梭罗自己——或是闭口不提或是轻轻带过,因而对很多崇拜者来说是从未知晓的。例如,梭罗这两年的真正生活离他所宣称的隐居和简朴差得很远。实际上,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康科德镇上去转悠,每天都要回到其父母家并常常满“载”而归。他的母亲和姐姐们每到周六都要到瓦尔登湖畔作一次特殊的探望,随
《读书》96年关于梭罗及《瓦尔登湖》的争论文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