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耳鼻咽喉科
第一部眼科专著:《龙树眼论》.
视网膜的中医名称:视衣。
五脏之中与眼部最密切的:肝。
眼外伤酸碱烧伤处理:争分夺秒地在现场彻底冲洗眼部是处理酸碱烧伤的关键,及时彻底冲洗能使烧伤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配合中医治疗,以减少并发症,促进组织的愈合。
弱阻断盲的治疗
针眼的切除时机:未化脓者,内外合治,促其消散;已化脓者,切开排脓;同时应注意防止复发。
鼻出血好发部位与外治法:好发部位鼻腔机械损伤,鼻黏膜,鼻中隔;外治法为简易止血法、烧灼止血法、填塞止血法。
前组鼻窦与后组鼻窦的区别:按其解剖位置和窦口所在部位,将鼻窦分为前后两部分。前组有上额窦、额窦和前组筛窦,窦口均位于中鼻道;后组鼻窦有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开口与上鼻道,后者开口位于上鼻道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变异性鼻炎的临床表现:1喷嚏:每天数次,少3多10,常在晨起或夜晚时加重。2鼻涕:大量清水样鼻涕,重者如水自流。3鼻塞:间歇性或持续性,程度轻重不一。花粉患者鼻塞常较重。4鼻痒:多数患者自觉鼻痒,有蚁爬感,花粉患者以眼痒明显。5嗅觉减退:多为暂时性,也可见持久性者。
鼻窦的解剖(四组、开口):上额窦,额窦,筛窦,蝶窦。
外耳道疖的临床症状与诊断:症状—起病即现较剧耳痛,常发射至同侧头部,张口、咀嚼,或碰触患耳时疼痛加重,常因痛难眠。若疖肿过大,堵塞外耳道,可有耳堵耳闷感,妨碍听力。诊断—外耳道皮肤局限性红肿,明显疼痛,牵拉耳廓时疼痛加重。
咽的解剖与分布:解剖—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端的共同通道,上起颅底,下达第6颈椎平面,长约12cm,前后扁平,上宽下窄,略呈漏斗状。咽前面通鼻腔、口腔和喉,后壁与颈椎前筋膜相邻,下端相当于环状软骨下缘,向下与食管入口连接。分部—鼻咽、口咽、喉咽三部。
中耳的解剖与分布:分部—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四部分组成。
鼻渊的概念、临床、治疗、诊断:概念—是指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临床—
化脓性中耳炎概念、临床、诊断、治疗:概念—是细菌感染所致的中耳黏膜及骨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临床—初期可表现为耳闷胀感,随即出现明显的耳部疼痛。稍后,严重的耳深部刺痛或跳痛成为主要症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或牙齿,吞咽或咳嗽时耳痛加重。常伴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有耳鸣及听力下降,但常被耳痛症状掩盖。一旦鼓膜穿破流脓,耳痛及全身症状即迅速缓解。疾病早期,鼓膜多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膨出,标志不清。诊断—1耳深部疼痛,鼓膜穿孔后耳痛顿减。2鼓膜穿孔后耳内有分泌物流出,始为血水样,后渐变为粘脓或纯脓性。3局部检查早期见鼓膜充血,中期见鼓膜穿孔,有脓液溢出或灯塔征。4传导性耳聋。5感染型血象。治疗—积极应用抗生素及辨证论治以控制感染,中断感染进程,促进疾病恢复;加强局部处理,保证引流通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根除病因,以免复发。
分泌性中耳炎概念、临床、诊断、治疗:概念—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症状1耳内胀闷堵塞感,似有棉花塞耳,甚则伴耳内微痛不适。2听力减退,可伴自听增强。3耳鸣,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或运动、摇头时耳内可有水流动感。
诊断—自觉耳内胀闷堵塞感伴听力下降,或兼耳鸣,检查见鼓膜内陷
阿涛 五官科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