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华漕小锣鼓.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华漕小锣鼓简介华漕小锣鼓主要流行于闵行区华漕镇范家桥、连家桥及七宝镇、诸翟镇的相邻地区。当年崇明、嘉定、宝山区部分地区曾有零星流传。小锣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打击乐,本地俗称十番锣鼓、细锣鼓、次扑汤等,其演奏特征为“轻打细敲”。在华漕、七宝、诸翟镇地区,十番锣鼓的流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旧时多在迎神、庙会、喜庆、丧事等场合出现,音乐风格往往红火热闹,感染力强。至清初,本地传人中有人欲反其道而行之,追求更为细腻、精致的演奏效果,改“以闹取胜”为“轻打细敲”,尤其是有些道士身份的乐手,在变型初期作了较为重要的尝试。清道光年间,七宝地区道士徐裕孚、张耐夫选取道教音乐《小行香》的音乐元素,自编小锣鼓曲目《松竹梅》。进而在以大锣为松、小锣为竹、锣钹为梅的基础上,加入“雨、雪、风”三声,即以梆板为雨、小钹为雪、大鼓为风,使乐曲由原来的12段扩至24段,使用6件领奏乐器,大大丰富了此曲内容。通过层次丰富、节奏灵动的轻打细敲以及乐手的高超技巧将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充分实现,演奏效果也更为细腻、饱满。《松竹梅》之类小锣鼓曲目虽然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但是由于此曲对于演奏配合和乐手技艺均有特殊要求,非职业艺人很难上手,因而只能在少数人群中流传。19世纪末,华漕地区范家桥等村有不少小锣鼓爱好者。村民俞虎堂的父亲曾做过道士,极喜欢锣鼓乐,于是聚集本村子弟,每当农闲时便聚在豆棚瓜架下,或在客堂暖室之中,敲锣击鼓,自娱自乐。邻村年轻人纷纷赶来加入,形成了一支20多人的小锣鼓演奏队。因仅为自娱,也不取“堂名”,人称“范家桥小锣鼓”。范家桥俞氏锣鼓队采用口传心记锣鼓经的方法,前后相传达四代,逾150年,至1950年代方才停止活动。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社会环境变迁,小锣鼓

华漕小锣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一叶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