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远去的拓跋鲜卑(上).doc


文档分类:通信/电子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远去的拓跋鲜卑(上)
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山林巍峨,草原辽阔,银湖浩荡。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扎赉诺尔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光辉古老的“扎赉诺尔文化”,成为“草原文化的起源期”,其后众多的北方民族,从原始部落走出大兴安岭的森林,走向呼伦湖畔的草原,开始了他们饱尝牧野风光的游牧生活。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创造出了独特的草原文化。草原虽广阔,天地虽高远,但与外地文化的不断交往刺激着他们为寻找一个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不惜横刀跃马,一路狂歌,开拓疆域,逐鹿中原。拓跋鲜卑就是这样一个民族。
从鲜卑古墓说开去
1959年4月,在治理呼伦贝尔盟(市)扎赉诺尔达兰鄂罗木河的工程中,发现了大批古墓群。据调查有300多座,至今已经清理60余座,出土文物一千余件,有骨器、陶器、金器、铜器、铁器、桦皮器等。“三鹿纹透雕金饰牌”“浮雕古纹板”“铜釜”“铜镜”“如意织锦”“陶罐”“桦皮盒”等,琳琅满目,集游牧文化之大成,堪称北方草原文化之精华。经专家鉴定此为东汉时期的鲜卑墓。
“拓跋鲜卑”在《魏书?序纪》中早有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大鲜卑山在何处?众说纷纭。《魏书?礼志?乌洛侯传》中记载的“拓跋鲜卑先祖旧墟石刻祝文”,证实了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与
“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的拓跋鲜卑之名号相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拓跋鲜卑”与“鲜卑”之间并非同源,“鲜卑”系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单于将东胡打败后,东胡遂分为两支,一支逃到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左旗西),成为中国古代的鲜卑族,此鲜卑本文不涉及。
嘎仙祝文话起源
《魏书?礼志?乌洛侯传》载:“世祖真君四年(443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寻找“石室祝文”是揭秘拓跋鲜卑起源之谜的关键。1980年,以考古学家米文平先生为代表的北方考古学家经数年的艰难寻找,终于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的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石刻祝文。
笔者曾两次登临大兴安岭东麓靠近顶巅的嘎仙洞内,这是一个天然石洞,在近百米高而陡峭的石崖上。山下是全长25公里,水深不到半米的嘎仙河。河水清澈透明,两岸生长着繁茂的森林,环境优美,是得天独厚的居处。嘎仙洞有前厅、大厅、中厅、后厅。大厅中央有一长宽各约3米的石桌、石凳。那篇著名的石刻祝文就刻在入洞前厅西侧15米处的石壁上。石刻祝文19行,竖行,通高70厘米,通宽120厘米,每行12~16字不等,全文210个字,汉字魏书。由洞口射进来的光线照在石壁上,只有找好角度时文字才能依稀辨认。
祝文中有“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之字样,是说拓跋鲜卑的先祖就在这里生活,暗示着拓跋鲜卑历史之久远。近年来在嘎仙洞口先后发掘出细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的骨镞、骨匕首、钻孔骨板和石镞、石矛、刮削器等。这些遗物与《魏书?
序纪》中“毛”以前的六十七世祖――始均生活的年代,上溯至公元前1850年(黄帝历847年)左右的夏朝相印证,拓跋鲜卑把自己的祖先一直追溯到黄帝,并说“其裔始均,入世尧世”。可见拓跋鲜卑起源于大兴安岭(大鲜卑山)无疑,在森林中生活之久,其后又走向草原当属史实。

远去的拓跋鲜卑(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fhrekp2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