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因果论的观点渗透、弥漫着荣格作为一个学者所接触的科学环境。万物皆有起因,这意味着,在精神治疗中,医生要从病人的过去生活里找出他目前的异疑难病症的起因。弗洛伊德坚持在引起成年人神经官能病症方面,优先考虑童年创伤性经历,这种做法为因果论观点提供了范例。荣格继承并发展了心理学的因果理论,在进一步将因果论引申到集体无意识中间去,以寻找心理现象的原因。除了心理因果论之外,荣格还辨别出另一科学动向论的效力性,荣格称这种动向论为目的论或者终极论。当目的论被运用于心理学时,它实际上意味着,人目前的行为是由他的未来所决定的。在理解人的行为时,我们对于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目标都应该加以考虑。从其为目标的意义上来看,荣格关于心灵发展的众多观点都是目的论的观点——例如,个体化、一体化以及自性圆满——人格正是朝着它们的方向发展的。虽然,意图性并非一定总在意识之中显现自身,但是,意图性的确存在于行为之中。甚至,就连种种睡梦也起着展望未来的作用:睡梦是发展的未来设计的种种意象,宛如它们常常是记忆意象一样。荣格感到,在心理学中,有必要采取两种态势,一种是因果论的态势,一种是目的论的态势。荣格写到“一方面,它(心灵)展现出一幅过去发生的一切的遗存及踪迹的图画,另一方面,在同一幅图画之中,就心灵创造其自身的未来而言,将要发生的一切的轮廓亦被勾画出来。对于不少科学家来说,目的论过去不是,现在依然不是可以被接受的观点。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荣格并不受人们舆论的影响。无论一种观点是多么鲜为人知,他总是乐意去对这种观点进行思索,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工作之中。荣格是一位实用主义者,如果一种观点有助于他理解其病人,对于他治疗的病人有益,他就会应用这种观点。荣格指出,因果论和目的论毕竟是科学家人为的思维模式,其目的在于整理观察得来的种种现象。在自然界里,人们是找不到这些思维模式的踪影的。荣格还指出医生与病人一道工作采取目的论态势的另一实用价值:既然从因果论的观点上看,病人是自己昔日生活的囚徒,那么,纯粹的因果论态势容易在病人的内心里唤起屈从及绝望的伤感。创伤业已形成了,抹去造成的创伤是困难的,有时则是不可能的。目的论的态势则能够赋予病人希望,为病人提供朝着其方向努力的目标。在自己生命的晚期,荣格提出了一种原理,这种原理既不是因果论的原理,也不是目的论的原理,荣格把这种原理称为同步性原理。这种原理适用于解释那些同时发生的,但相互之间不是对方的起因的事情。例如,一种思想与一种客观事物相符合对应。差不多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巧合事件。一个人正在想着另一个人,那个人就会出现,或者会收到那个人的来信。要么就是,一个人梦见一位朋友或亲属得病或是逝世,后来听到那位朋友或亲属得病或者逝世的事件恰恰发生在做梦的同一时刻。荣格指出,有关心灵感应、超常视力以及其它种种类型的超自然现象的大量文献是需要在心理学中援引应用同步性原理的证据。荣格相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