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探析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方式不断更新,学科馆员制是图书馆界的一种办馆理念和服务模式。本文就学科馆员的产生、概念及作为一种制度在高校的发展作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制度
一、学科馆员制的概念
学科馆员,是指由高校图书馆委派的、专门与某一院系或专业教授联系,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某一科研和专业方面的信息服务咨询的图书馆馆员。学科馆员制是指为了实现学科馆员提供信息服务保障而设立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学科馆员必须要与具体服务的读者保持联系,了解读者需要研究的项目内容,保证及时、准确地提供给读者该项目当前的最新研究信息资源。其核心内容在于学科馆员的人才素质上。学科馆员不仅仅需要具备图书馆专业学科知识,而且还需要在某一学科上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样的馆员才能承担起学科馆员的职责。
二、国外学科馆员制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国外最早形成了学科馆员理论,主要是为了了解读者需求,从而帮助馆藏建设,提供给馆藏建设一个指导方向,尽量满足大部分读者需求以及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网络的海量信息冲击,使大批的读者走出了图书馆,直接面对计算机获取知识。与网络的海量信息相比,图书馆的传统纸质文献显得渺小与单薄,基于此种原因,图书馆开始加强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丰富图书馆馆藏,至此,学科馆员的职责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有了网络,学科馆员与读者之间没有了空间、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学科馆员与读者之间合作越来越紧密,使得服务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同时又使得大批读者重新走回了图书馆。
。国内学科馆员制的发展,大部分学者认为是从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它主要是从图书馆选择了部分具有某一学科背景,学历比较高的馆员来从事学科馆员的工作。随后,国内比较出名的几所大学图书馆也相继实行了学科馆员制。
。学科馆员制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它的先进性得到了国内图书馆学者的认可,对于图书馆界来说是一次制度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从而使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又一次得以提高。学科馆员制毕竟是舶来品,刚开始难免造成水土不服的情况,在我不一样,制度缺乏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怎么培养学科馆员,学科馆员与一般馆员的待遇、地位问题等。
三、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可行性建议
。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图书馆在学校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为做好学科馆员与学校院、系联系工作,聘任校内有能力的高级人才加入到图书馆领导班子,方便学科馆员快捷、全面地了解该院系科研研究的热点,前沿课题等。另外学校要逐年增加各项经费,使图书馆馆藏日益丰富,软硬件不断更新,这样才能保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
,为学科馆员制提供物质保障。数字文献拥有全文数据库结构,检索起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且提供不同的检索方法,检索方便快捷,容易使用。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与更新,传统的图书馆已不能跟上日益
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