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刻舟求剑》知识点复习【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他的,代词。 --从。 --掉,落。 --在,到。 --立刻,急忙,马上。 --用刀刻。 --指示代词,这儿。 --我的。 --结构助词,不译。 --从剑落的地方。 --他,代词。 --……的地方。 --找。 --剑,代词。 --了。 --但是。 --像。 --这样。 --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于是他便急忙在船边剑掉下的地方刻上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到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号的地方跳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也是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变化的事物,这样是不正确的。这个寓言一般比喻固执且不知变通的意思。【启示】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这样才不容易出错,否则便会一事无成。【作者简介】吕不韦出生在前292年,卒于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他是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编成的时候,把它悬挂在城门,说:只要有人能改动一个字,便赏他千金。这便是“一字千金”的典故。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而受到牵连,被免除了相邦的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之后,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七年级语文上册《刻舟求剑》知识点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