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马王堆汉墓.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缔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蜡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了一具完整的瑟,三号墓出土了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七弦琴,同时出土了一具实用的竽,这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迄今考古发现的上古时代的瑟,几乎全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柱和弦的保存更无从谈起,唯有马王堆一号墓这具瑟,不但完整无损,二十五根弦和二十五个柱俱全,并且保持出土时的原位,对于上古瑟是极为难得的研究对象。《后汉书•礼仪志》说:“或鼓黄钟之瑟,轸间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左右为商徵羽角”,复原后的第十二弦为宫,与此正相符合,据此看来,此瑟的全部调弦应为五声徵调,如果它是当时汉瑟的一种基本调弦的话,就可以通过移柱的方法来实现转弦换调。文章还进一步推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对丝麻织物的研究,通过用纤维切片投影和差热法、X射线衍射法、氨基酸含量法等现代化测试方法,鉴定出土丝都属于桑蚕丝纤维,出土细麻布是苎麻纤维,粗麻布是大麻纤维,绳索是麻纤维。细麻布的纤维采用了石灰或草木灰煮炼的“化学脱胶法”。书中还分析了丝织物所使用的缫丝、并丝和拈丝技术,分析了纱、罗、绮、锦等织物的组织结构、纹样风格、织造工艺,认为这次出土的丝织品中,织造工艺最高级最复杂的是绒圈锦织物。在印染技术方面,认为当时已对各种染料分别采用了涂染、浸染、套染和媒染等工艺技术,在印花技术上已能应用套版印花,出土的金银色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分别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三套版印花织物和印刷与彩绘相结合的织物,为后世的缕空版筛网印花法、绞缬印花法作了技术准备。通过其分析研究,比较准确地展现了汉初在纺织技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水平。马王堆帛书究竟有多少种,各家说法不一,初步整理之后,韩仲民先生在《文物》1972年9期上发表《长沙马王堆帛书概述》,将帛书依次编号,共四十。但有的编号里有两种或多种书,所以总数超出四十。陈松长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将其分为六大类四十四种。此前,邢文在《帛书周易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也是将其分为六大类,编号共二十七,但其中有的编号内包括数种,所以可析分为四十七种。陈松长在编写《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的下册《三号汉墓帛书》时,将其分为五十种。之所以较以前诸家所分数目多,一是由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另一原因是对原来帛书残片的重新拼对,有了新的发现。陈松长先生将马王堆帛书分为五大类。具体目录为:一、艺文类,包括《周

马王堆汉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水月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