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体系下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进展
目录
二、研究现状
三、本研究的切入点
一、前言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实验的设计
间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合理的间作不仅可以显著提高粮食单产和土地利用率,而且可以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1、2]。小麦//蚕豆是云南小春作物的一种传统种植方式,而且小麦//蚕豆也是运用比较成功的组合。
一、前言
[1]LI L,Sun J H,Zhou L L,et al. PNAS,2007
[2]Zhu Y Y,Chen H R,Fan J H,et al. Nature,2000
一、前言
土壤酶是指土壤中的聚积酶[3],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分泌物[4]。它是土壤中的生物催化剂,直接参与土壤的营养元素的有效化过程。它不仅可以表征土壤物质能量代谢旺盛程度,而且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生态环境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生物指标[5-8]。因此,通过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将有助于了解土壤肥力的现状和演化。
[3] ,1986
[4]Marx M C et al,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1
[5]Garcia-Ruiz R et al.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8
[6],2004
[7],2009
[8] Yao X H et Journal of Soil Biology,2006
一、前言
土壤作为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基质,不断供给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等,并协调这些物质之间的供应关系。而掌握土壤的各种物理特性正是发挥这种调节作用的前提。土壤容重、质地、团聚体和紧实度是重要的土壤物理因子,其大小不仅影响着土壤的蓄水性、透气性和保肥性、抗蚀性,[9]。
[9],2001
二、研究现状
间作体系中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
间作体系中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影响土壤酶活性因素的研究
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指标的研究
王建湘等[10]就南方丘陵山地梨园间作旱稻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梨园间作旱稻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相应地降低了土壤的容重,而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的增加,则扩大了作物可利用水的范围。
[10],2007
间作体系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11],2012
常介田等[11]进行了枣园间作小麦与单作小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枣园间作区土壤容重、温度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水分含量均显著增加。
林培群等[12]研究了桉农间作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桉农间作能较好地改善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间作地各层土壤平均容重、非毛管孔隙度降低了,土壤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都提高了。
[12] ,2010
1、间作体系中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
谢英荷等[13]通过对我国北方枣麦间作区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枣麦间作这一种植方式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孔性的改善,提高土壤的保蓄性, 有效的改善土壤的水气热状况。
[13],2003
1、间作体系中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
文献综述-间作体系下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