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创新的宏观风险及对货币政策调控的挑战
————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
报告要点:
2011年上半年,,,更远远超过新募基金1769亿元和券商理财产品421亿元的规模。在银信合作和信贷转让型产品被叫停之后,由于组合类产品仍可以投资于收益率高的信托融资项目,7月份此类产品规模大幅攀升。
理财产品的迅速扩张反映了通胀走高和连续18个月负利率带给居民、企业的困境。对未来通胀预期的确定性提高,预计将进入加息通道等,共同使得居民理财行为短期化,使得期限错配风险加剧。同时,造成存款规模在季度末月的剧烈波动。
由于理财产品的隐性银行信用背书,一旦实际收益率不能满足预期要求,银行很可能用自营资金弥补,从而导致风险的内部传染;此外,业务表外化造成了事实上的资本充足率不足;庞大资金的
研究员:赫凤杰
电话:0755-82130833
-2376
e-mail:
hefj@
报告编号:2011048
完成时间:2011-8-11
“体外循环”易于造成系统性风险;期限错配程度的加剧又容易引发流动性链条断裂的风险。考虑到美国银行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表内业务的资本充足率仍然非常高,一旦表外资产有风吹草动,仍足以引发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当前,金融产品创新引发的业务表外化风险值得关注。
银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创新对宏观调控政策构成严峻挑战。货币供应量的界定和监测面临新的技术困难,数量型工具的效果难以保证;理财产品绕道信贷使得央行的信用规模控制手段被局部突破;理财产品追求高收益、放松对信贷对象的资质要求,造成事实上的信贷条件放松;理财产品对信贷的补充性供给,极大削弱了央行的“逆周期”调控效力。
当前,由于信贷融资仅占社会融资总量的50%强,要更好地跟踪货币政策走向并提高预判的准确性,应该关注社会融资总量指标。
理财产品迅速发展的背后蕴含着利率市场化要求,更多地运用价格手段而非数量手段进行调控,对于货币当局来说,已经到了抉择的重要时刻。
规避金融产品创新带来的表外化风险,除银监局对产品本身的要求要更为严格之外,对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控政策应该指向“稳定预期”,唯有稳定居民、机构对未来的预期,才能矫正他们行为的短期化和机会主义行为,铲除滋生系统性风险的温床。
独立声明:本报告所采用的信息及数据均来源于公开可得到的资料。
目录
一、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扩张 1
(一)银行理财产品与其他渠道的对比 1
(二)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用途分类 2
(三)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划分 2
二、银行理财产品膨胀的主要原因 4
(一)居民理财需求的迫切性提高 4
(二)银行面临的考核压力加大 4
(三)表外业务改善盈利模式和利润结构 5
(四)隐性银行信用背书 6
三、业务表外化带来的宏观风险 6
(一)银行内部的跨部门风险传染 6
(二)表外化造成事实上的资本充足率不足 7
(三)庞大资金的“体外循环”易于引发系统性风险 7
(四)期限错配加剧容易引发短期流动性断裂风险 8
(五)规避监管的组合类产品卷土重来 8
四、银行理财产品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挑战 9
(一)货币定义及监测的难度加大 9
(二)央行贷款规模管理的效力大打折扣 9
(三)扩大了授信范围 10
(四)抵消货币当局“逆周期”调控的效力 10
五、应对业务表外化等金融产品创新的策略 10
(一)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降低理财产品非正常膨胀的诱因 11
(二)宏观调控指向应侧重于稳定居民预期 11
(三)预测政策走向应更多关注社会融资总量 11
附录:银监会针对理财产品历次规范 12
图表目录
图 1:上半年个融资门类规模对比(单位:万亿元人民币) 1
图 2:银行理财产品的币种结构 2
图 3: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类型 2
图 4:银行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结构 3
图 5: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结构 3
图 6: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 3
图 7: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时机分布 4
图 8:自2010年2月以来,负利率每况愈下 4
图 9:新增人民币存款(居民户)、企业存款、财政存款变动情形 5
图 10: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分布 6
在通胀预期及现实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驱使下,“全民理财”的压力与日俱增。银行顺应这种需求,同时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推出种类各异的金融创新产品,其中以理财产品的发展最为引人瞩目。理财产品的发展已经造成了存款的显著周期性变动——季度末月存款的大规模移动;贷款规模的隐形增长——理财产品绕道进入信贷;货币供应量的模糊化和难以监测;从而造成宏观经济运行新的风险点,对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渠道和效力构成了严峻挑战。
金融产品创新的宏观风险及对调控政策的挑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