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社会语言学演示教学.ppt认知社会语言学:二十一世纪的认知语言学体验性与普遍认知体验性认知的思想植根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对笛卡尔二元论思想的批判(Johnson&Rohrer,2007:47)。根据二元论思想,身体和大脑(思维)具有本体差异,语言和认知以大脑中的符号表征为基础,与人的身体无关。第一代认知科学受到二元论的影响。体验性与普遍认知实用主义论者反对二元论,主张人的身体和大脑是统一的有机体,统一于与环境的互动,即经验。任何关于思维的特征和运作的解释,包括最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都必须基于感知、感觉、对客观物体的操纵和躯体活动的有机体功能(Johnson&Rohrer,2007:23)。体验性与普遍认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语言学界为生成语言学所主导并为客观主义哲学思想所包围的语境下,认知语言学以发现各种语言事实幕后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的体验性认知为其历史使命。认知和语言的社会文化制约性人类对经验现实的识解不仅受普遍的躯体经验和人作为同类的生物有机体的躯体特征、神经解剖结构的影响,还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这就把认知的生理和物理语境进一步置于社会文化语境,把认知研究上升到文化层次。文化认知:语言变异的文化理据一定文化群体的成员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互动而产生浮现性(emergent)的宏观文化认知系统,其“文化”标签一则突显文化差异,二则体现其浮现性和集体性。同时,文化认知在文化社团成员间的分布是非均质的,文化认知形成于文化社团成员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磋商互动而具有动态性、开放性(Sharifian,2009:166)。文化认知的开放性决定语言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适应系统:人类语言的某些特征可以被调整以表达新的概念化方式,而一门在新环境中发展出的语言变体也可以被新的使用者用来表达自己的文化内涵。语言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倡导者如DirkGeeraerts,FarzadSharifian,RenèDirven,,Hans-Wolf,StefanGrondelaers,GitteKristiansen等把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如原型理论,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理想认知模型、概念隐喻及转喻理论等应用于语言变异研究,发展和丰富了自Lakoff&Johnson(1980)和Langacker(1987)等以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社会语言学演示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