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与其他抗生素macrolides ,ycin and others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共同结构:具14~16碳大内酯环结构。
分类
14元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erythromycin),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15元大环内酯类:
----阿齐霉素(azithromycin)
16元大环内酯类:
----麦迪霉素(medecamycin),交沙霉素,螺旋霉素
药代动力学特点
1. 红霉素不耐酸,口服吸收少, 新大环内酯类不易被胃酸破坏
2. 分布较广,但不易通过BBB,肺、痰、胆汁、前列腺、皮下等组织内浓度明显高于血药浓度
3. 红霉素、阿奇霉素主要自胆汁排泄,克拉霉素主要经肾排泄
抗菌作用
抗菌谱:
多数G+菌(产酶葡萄球菌)、厌氧菌、部分G-菌(嗜肺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
新型大环内酯类增加、提高了对G-菌的活性
抗菌活性:抑菌、高浓度杀菌
抗菌机制
通过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而达到抑菌的作用。
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的特定靶位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第二阶段中mRNA的移位或转肽作用(抑制肽酰基转移酶),而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
耐药机制
(酯酶、葡萄糖酶、磷酸化酶、乙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
:靶位结构甲基化
、外排增多
大环内酯类共性
临床应用:作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用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感染。
不良反应:胃肠反应多,有一定的肝毒性和变态反应
红霉素(erythromycin)
体内过程:不耐酸,分布广、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强,在肝脏中代谢主要经胆汁排泄,血药浓度低,组织浓度较高(痰,皮下,胆汁中>血液)。
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