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有倒悬之厄载,赵云志在复汉,将义从吏兵,从仁政所在,共扶汉室,辗转投奔刘备,随军征讨,大义凛然,忠贞不二,终不负德。赵云一生中表现出的儒将风范,拙作《略谈赵云的卓越人品》一文中,从忠、义、智、仁、勇五个方面作了论述,不拟繁引赘述,本文只就赵云屯兵防羌于大邑静惠诸山一事,说明他是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忠、义、智、仁、勇坚贞不二的楷模,虽然他不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却是一位中外仰慕的儒家文化的典型实践者。什么是儒家文化,不是打造一两件宣扬自己的政绩,也不是高喊几句人们早已听厌了的空话、废话和大话,更不是庸俗与简单的一事一物,而是前文所说的儒家学说最高的道德标准;最完美的精神意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最自然的心理素质的综合理念。赵云屯兵防羌于今大邑城北的静惠山,活动于四周群山之中的时间,当是曹魏纂汉,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云任翌军将军或刘备死后,刘禅即位,云任中护军征南将军任内,按照公历推算,大约自公元214年起至228年的十四年期间。据史料表明,翌军将军的任务,是辅卫刘备主持的蜀汉中央政权;中护军的任务,是护卫刘禅执政时期的蜀汉中央政权,都相当于今天北京中央卫戌司令长官,其时,蜀汉中央政权的所在地都是成都,所以,赵云在任翌军将军或中护军时,驻防地当在成都及其成都四围辖地(当时,大邑尚未建县,静惠山尚属江原管辖)。赵云在今大邑静惠诸山屯兵防羌的历史,至迟在元明之际即有文字记载,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4)乙未科进士,四川按察使、福建侯官(今闽侯)曹学佺《蜀中名胜记》第202页载:“《本志》(明代《大邑县志》)云: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常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据1982年5月,重庆师范学院(今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知渐在再版《蜀中名胜记•前言》中说:曹学佺是一位文献学家,在经学、文学、史学上都有所成就,曾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单独出版,介绍了四川一百二十五州县的风景名胜,所以它是一部大型的四川掌故书,包括了历史、地理、文物考古、文艺、宗教以及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东西。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时,此书被列入史部地理类杂记部,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者说:“谈蜀中掌故者,终以《全蜀艺文志》及是书为取材之渊薮”,可见明清时对曹学佺的著作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在历史、文学、旅游诸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此后,清代嘉庆《四川通志•舆地•山川》、嘉庆《邛州直隶州志•古迹》、同治《大邑县志•山川》以及乾隆、光绪和民国印行的《大邑县志》、《大邑乡土志》都说静惠诸山,是当年蜀汉顺平侯赵云屯兵、防羌、练兵扎营的地方,事越千年县中父老尚能一一详述,足见其影响之大。何以赵云在静惠诸山留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呢?因为,赵云的一生,即前面所说的实践儒家学说忠义智仁勇的一生,赵云屯兵防羌于今大邑静惠诸山正是他坚贞不二地实践儒家观点和立场,而且闪耀儒家观点立场的子龙忠骨,又赐葬于与静惠山相连接的银屏山(一作锦屏山,东山的一个山头),所以,他能依托儒学光辉而长留人间,赢得广大群众对赵云将军的敬仰之忱。何以赵云在今大邑静惠诸山屯兵防羌一事,能成为体现赵云将军实践儒学忠义智仁勇一生的组成部分而载入方志呢?因为世间的每一事物,都有表与里,现象与本质的两个方面,人们在探索和认识某一事物时,都必须要研究和了解它的联系,透过现象去认识它的
西游记小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