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自救与互救知识
江丙涛
摘要
矿井发生事故后,救护队不可能到达事故地点进行抢救。实践证明,在事故初期,矿工如能及时采取措施,正确开展自救互救,则可减少事故危害程度,减少人员伤亡。
自救与互救定义
自救:
就是矿井发生意外灾变事故时,在灾区或事故影响区的每个工作人员,进行避灾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互救:
就是在有效地保护好自己前提下,妥善地救护他人。
自救与互救的成效
取决于自救互救方法的正确性,具体内容包括:
1、熟悉避灾路线和安全出口
2、掌握各类事故的避灾方法
3、必须会使用自救器
4、掌握抢救伤员的基本方法
5、掌握现场急救的基本常识,和简单处置方法
为此,平时应加强对职工自救和互救知识的教育,让所有井下人员能识别各类事故的预兆,判断事故的性质、地点,逃生的路线,各种事故的避灾方法,以及无法撤离灾区时,如何待救等
井下避灾的基本原则和行动准则
大量事实证明,当矿井发生灾害事故后,矿工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正确地开展井下避灾和自救互救,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的重要环节,。因此,每个矿工和下井工作人员,必须根据本人的工作环境特点,认识和掌握事故发生的预兆和发生事故后事故的性质和特点,牢记各种事故的避灾要点,努力提高自己的自主保安意识和抵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保证自己与工友的人身安全。
一、井下避灾的基本原则
1、积极抢救
灾害发生后,应沉着冷静,根据灾情和现场条件,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投入现场抢救,将事故消灭在初期阶段或防止扩大。
在救灾中,要注意避免中毒、窒息、触电、二次爆炸、二次突出、二次冒顶,二次透水等新事故发生。
2、及时报警
向矿调度报告灾情,
争取得到最快的救援;
向事故及波及区的人员报警,
争取最快撤离。
3、安全撤离
选择安全条件好、距离短的路线,迅速撤到安全地点。依靠有经验或现场巷道熟悉的同志带路撤离。
4、妥善避灾
如无法退出,应迅速进入避难硐室(当灾害发生,人员无法撤出灾区时,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袭而设置的避难场所。)或构筑临时硐室、或进入较安全地点避灾,努力维持和改善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二、避灾的行动准则
1、选择适宜避灾地点。
2、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3、加强安全防护。
4、改善避灾地点生存条件。
5、与外界取得联系。
6、配合抢救工作。
三、灾区自救、互救的方法
1、自己所处环境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升高,可能危急生命安全时,必须及时、正确佩戴自救器,并制止不佩戴自救器人员进入灾区或通过窒息区撤退。
2、在受灾地点或撤退中,发现受伤人员,应立即抢救(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并送到安全地点。
3、抢救和搬运过程中,方法要得当,动作要准确、轻巧,避免扩大伤情或痛苦
4、避灾待救时,要把食物、水、统一分配,矿灯有计划的使用,照顾伤员,共度难关。
四火灾事故时的自救与互救
1、火灾初起时应急措施
(1)立即汇报,并通知附近人员
(2)组织灭火
2、如何安全撤退或避灾待救
(1)佩戴自救器,在有经验的工人带领下,向最近的新鲜风流处撤出
(如在火源上风侧,顶风撤;在火源下风侧,如可以穿过火源最好,否则,要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路线撤到新鲜风流内)
(2)撤退时要迅速果断、快而不乱,靠近有联巷出口一侧行进,防止错过出口。自救器有效时间内,仍不能撤出时,应换自救器、把头插入新鲜风筒内,或找有压风的地点打开压风待救。
(3)无法撤出时,要进入避难硐室。无避难硐室,应设法利用现场条件、材料构筑临时避难硐室,等待救援。
自救与互救 - 自救与互救-课件(PPT-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