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茶路和罐子茶书馆古往今来国茶台北市永康街连着台湾师范大学,连同丽水街潮州街一带,是台湾最密集的单体茶空间聚集的地区。大树掩映中大多是低矮的日式建筑,最高的建筑就是一些五六层私宅,算是台北最金贵的文教地段,绿荫下临街的铺子很老派。茶空间大小品格不一,有周渝的"无何有之乡"、何建的"冶堂"这样名声显赫的质朴老茶舍,又有"人淡如菊"、"陶器"、"回留"、"发记"等众馆荟萃,被称为台湾最有代表性的"新人文茶路"。连本地的茶室主人们都有点难以分辨,街对面又开了一家梅花主题的茶艺馆,某个茶老师的个人空间开幕,大茶行的旗舰店装修已经快一年时间,虽然竞争激烈,总是可以看到最新派时髦和最传统内敛的对茶的理解以空间形式交错而存在。我见到李景蓉的时候她正准备出发去云南老曼娥。她一大早在漂亮的罐子茶书馆招呼我喝茶,喝饿了就去吃接地气的卤肉饭。这条茶路虽然名家云集,却是大隐隐于市。排队吃鼎泰丰老店的游客,侧身才能进的小吃店里的著名书法家,游荡在日式小酒馆的大学生们,定下传统"办桌"台菜宴请来客的台湾家庭,他们在这小路街区来回逛,丝毫不用着意,就可以轻松走进任意一间喝喝茶。名家当然很多,不过每一间茶空间尽管风格迥异,氛围都是亲切友好非商业的,没有吓死人的价目表,没有不能触碰的标榜名家的器物,口若悬河和轻浮卖弄全都消失了。茶在这里变成一个生活必需的格调,又保持着一贯的清新脱俗。几次来罐子茶书馆,客人不是书法家就是南管老师。落地大窗外是一株孤零零的这条街上最漂亮的樱花,花开时节,树的高度正好把窗里的店员衬托得好像一幅画。如果不进门按照店员的指引去乘电梯,这栋七层的独栋窄窄的楼会以为和其他"豪宅"一样。仔细留意才发现一个方形的标志,是徐冰设计的写法。原木色调和的家具和光线中,懂行的人会先下楼去看有没有新的画展,一侧是直通上层的拔高空间。每一层都有一个意外的四五米高的长空间,有些是单独一张茶桌的茶室,有些只是挂画。把喝茶和读书模式结合一体,李景蓉首先觉得它"好玩","没想到这里有这样一个整栋出售的楼,可以放茶和书"。茶空间开在这种地段并不是为了赚钱。茶书馆的主人收藏家刘太乃把事业看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如同埋到泥土中的种子,即便不在意,但它终究会变成一棵树。刘太乃看好东方艺术的前景,偏好收集"80后"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因此他的茶书馆也充满了东方趣味。刘太乃亲自设计,将七层楼的空间分割成若干不同的功能区,并保留着统一的东方风格。在瑞典空运回来的木材包裹下,楼里处处温暖淡黄的底色。底层的灰色墙壁专门找了一种类似水泥砖灰的墙漆来抹,空间里正在展出现代艺术家有点卡通又很时髦的人物画。但里面就造出一个凹间来。人要脱鞋用膝盖进入,进去前,会自然地扶住门槛观察内部的构造。一盏大圆纸灯笼从上挂下来,两侧各一幅小画,角落是刀劈斧砍式的四根枯枝,虽然有枯寂的意思,但线条却一下子生动了很多。烧水的两个壶,一个是古日本铁壶,一个是已经用了七八年的乌金色名家日本银壶。为我们泡茶的老师赵惠敏告诉我们,她刻意不擦亮这个壶,因为觉得银色不好看,黑色更漂亮。茶壶与她左手的位置正好平行。下午这个空间里的陶瓶里还有一朵黄色雏菊,傍晚已经换了下去。案几上只有两席竹帘,一层本色,一层绿色,我们两次去,都碰到了赵老师。她从随身的包裹里拿出一套好东西给我们玩,"是刚才上课时我的学生送的"。这位学生是法国大使夫人,因为刚开始给
新人文茶路和罐子茶书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