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各种制度、岗位责任制兴仁县桂兴煤矿目录1、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2、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3、地测资料技术报告等审批制度4、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5、图纸审批、发放、回收、销毁管理制度6、地测防治水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保管、提供制度7、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8、岗位责任制度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1、矿井地质工作是指在原勘探报告的基础上,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闭坑为止的全部地质工作。矿井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2、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程》,矿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报告、图件和台账都应数字化、信息化,内容真实可靠,每年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图件的比例尺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3、矿井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矿井发生影响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矿井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4、矿井应设立地测部门,配备所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煤矿地质工作规章制度。5、矿井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6、对重大技术问题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报请总工程师批准。7、矿井应建立地质资料档案室,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资料要齐全、完整,分类妥善保存,便于利用。8、矿井应组织或安排地质技术人员介绍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每3年至少进行1次。9、研究矿井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地质和其他开采地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地质类型划分。10、查明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做好相应的预测预报工作。11、进行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12、估算和核实矿井煤炭资源/储量以及矿井瓦斯(煤气层)资源/储量,掌握资源/储量动态,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可靠依据。13、调查、研究矿井含煤地层中共(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开采利用价值。14、在工作面回采或者掘进前宜采用“瞬变电发勘探”、“地面直流电法”等技术手段,对工作面范围内的老窑采空区、陷落柱、断层带等进行物探,尽量查明地质构造情况,以便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5、矿井应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认真开展煤矿地质研究,不断提高煤矿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1、地测防治水部门安全办公会每周召开一次,时间为每周矿安全办公会结束后,如遇特殊情况次日补上。2、安全办公会由部门负责人主持,全体成员参加。3、安全办公会内容:①传达矿安全办公会精神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要求。②总结分析一周来部门安全生产情况,分析安全生产形势、找出存在问题,确定安全工作重点。③研究确定下周安全工作重点及措施。④研究加强安全管理的制度及办法。⑤研究对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的奖励及对事故责任者和“三违”人员的处理意见。地测资料技术报告等审批制度1、测量成果必须有两人上计算、校对、保证资料准确无误。2、地测资料提供完毕后,必须经编制,描图,审核〈技术负责人审核〉、队长签字后再经地测副总工程师及矿总工程师审阅同意后方能晒图使用。3、凡地测队提交本矿使用的图纸、资料,必须经地测负责人审核同意,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方能提供。4、地测图纸资料必须设专人保管,建立借阅、转抄、复制登记。5、各科摘引资料必须严格检查、校对后方可使用。6、凡上报的地测资料,包括:图表文件等必须经队长审核同意后,报地测副总工程师及矿总工程师批准方可报出。7、凡属交换性质的图件,需以旧换新,不交旧的,停发新的,特殊情况经队长同意后方可发放,为防止图纸外流,对丢失图纸者追究责任。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是指矿管、气象等相关部门基于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化规律,结合地质背景和降水发展趋势等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会商、研判,做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级预测,联合向社会公众发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并要求采取相应应急措施。二、等级划分。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分为五级,由低到高分别为:1级(兰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2级(绿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3级(黄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4级(橙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5级(红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三、等级确定。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由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测系统软件根据实时降雨、气象预测等相关因素进行预测。预测四级及以上时,应经国土部门和气象部门组织会商、尽量细化具体范围后发布,并根据气象临时预报信息,及时跟进调整。四、发布方式。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一级、二级时采用手
地质灾害防治技管理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