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本章基本内容在理论地位上,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归结,特别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归结。但并不是归结为口号式的简单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理论内容逻辑地展开。其思想脉络与节相对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考察社会形态范畴入手,分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以及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第二节深入考察了人的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问题。这一节特别重要的知识点是“以人为本”。第三节是关于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问题的阐述。复习方法建议相对于理论内容的分量来说,分布于本章的考点是较多的。本章的三节内容都曾考过。第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但考试中命题难度并不大。所以,复习中应注重对于“社会形态”、“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主体的选择性”、“可能性空间”等概念及其关系的准确理解。第二节的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世界观人生观意义。象“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问题都是能够结合当代青年学生思想实际命题的的考点,但2005年刚刚命制过主观题。第三节的内容理论内涵较深,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自由”、“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等知识点,需要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联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去把握其现实意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发展和以人为本”是这一章亦或说整个课程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这个知识点的内容被概括得高屋建瓴,表述得精当透辟,在公共课体系中是一个难得一见的理论制高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理论成果。无论是否命题,命什么类型的题,都应当认真把握。遇题则成为答案,无题亦能提高理论素养,形成理论底蕴。知识点精讲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马克思研究社会现象,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两类关系:一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类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和通过思想而建立的关系即政治关系,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它指出了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共同本质。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的“一般”社会。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二)“可能性空间”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社会历史过程的因果联系并不是单值对应的,而是多值或然的。因而社会历史规律所提供的并不是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是由多种现实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一种成为现实,取决于主体的选择。。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创造性。,主体的选择性并不否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这是因为: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而可能性空间是由不能自由选
社会发展跟人的发展 李海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