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怀圣寺
各位游客: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广州怀圣寺。怀圣寺又称光塔寺,是伊斯兰教传人我国后建的第一座清真寺,距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它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路56号。相传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派他的舅舅阿拉伯著名传教士艾比·宛葛素取海道到广州传教。唐贞观元年(627年),艾比·宛葛素和侨居广州的阿拉伯人一起,捐资修建了怀圣寺,成为见证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史迹。
“怀胜”为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之意,据《南海百泳续编》中记载:“回教之祖,名贵圣穆罕默德,寺号怀圣,怀念贵圣也”,故该寺取名“怀圣”寺。怀圣寺曾在元朝被大火烧毁,后又重建,寺内的光塔一直保留下来。怀圣寺占地约3800平方米,主轴线上依次为:三道门、看月楼、礼拜堂和藏经堂,光塔位于寺的西南角。怀圣寺与扬州仙鹤寺、泉州麒麟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沿海伊斯兰教四大古寺。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头道门开在了寺院的一角,而不是正中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早期清真寺大门的朝向有一个习惯——一般都开在寺院南墙东侧,当然怀圣寺也不例外。出了头道门就是二道门,二道门上方的牌碑正文是用汉文书写的“怀圣寺”三个大字,他是同治年间重修后所写。现在各位看到的是三道门,门匾上写着“教崇西域”四个字,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伊斯兰教是从遥远的西方传播而来,该匾立于光绪年间》
过了三道门是看月楼。看月楼,,,楼虽不大,但极其精致,整个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顶,上、下檐采用插拱,形式简朴,以红砂岩筑墙, 米,四面各开一拱券门,南门券门各通庭院,东西券门各接廊庑,廊庑里镶有关于寺院的历代碑文。楼的门楣上为阿拉伯文赞词,天花板上饰有《古兰经》文。据看月楼门额所题,该楼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专供从事宗教事务的阿登楼望月,以定封斋与开斋的时辰之用。
礼拜寺是1935年重建的,置于庭院的正面,造型为宫殿式,是怀圣寺的主体建筑。礼拜寺前的这两棵树历史也颇为悠久,左边这棵是龙眼树,右边这棵是凤眼果树(即萍婆树),故怀圣寺又有“龙凤寺”之称。礼拜寺造型庄严肃穆,内部装修采用了伊斯兰教色彩的阿拉伯文图案和植物花卉砖雕,但总体布局运用中国轴线对称的传统格局,层层深入,逐步展开。礼拜寺前有“咸水石”打制的月台,3间带周围廊、歇山重檐绿琉璃、带斗拱的砖砌水泥建筑。大平台的石栏杆是明代遗物,石栏杆上的雕刻精致、古朴,有葫芦,扇子、伞盖、花卉等图案。礼拜寺内洁白明亮,铺有木地板,三面有拉门,殿内可容1000多人做礼拜。,广州有8000多人,怀圣寺是信徒们礼拜的主要场所。
在礼拜殿左侧碑亭内有元年至正十年(1350年)八月郭嘉重建怀圣寺碑——“重建怀圣寺之碑记”,这是怀圣寺最古老的一方碑,碑中字体为篆书,环以龙云雕刻图案,碑额下方有三行半阿拉伯文。
走出礼拜寺殿是藏经阁,藏经阁是从文字上了解怀圣寺最好的地方,这里有多种版本的《古兰经》和有关怀圣寺历史的书籍。
怀圣寺内的光塔是怀圣寺中唯一尚存的唐代建筑。光塔又叫怀圣塔、“邦克楼”、宣礼楼或唤醒楼。它是一座具有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塔,,向上逐渐缩小,,塔上面筑有一个十来米套有双环的笔头式塔顶,有如
怀圣寺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