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科技人才创造性素质及其培养
叶怀义
(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南京 211101)
▲江苏省高等教育研究会2011年度支助课题,课题编号:KT2011571
摘要:拔尖科技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良好的智力禀赋、富有创造性思维、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心理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拔尖科技人才必须注重基础科学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注重创造心理品格的养成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的构建。
关键词:拔尖科技人才;素质结构;培养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拔尖科技人才通常是指在科技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其显著标志是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能力。拔尖科技人才不仅在学科领域是顶尖高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培养拔尖科技人才,不仅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什么是拔尖科技人才?拔尖科技人才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如何培养拔尖科技人才?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制定科学的拔尖科技人才培养措施有着积极意义。
一、拔尖科技人才的素质结构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以及当代科技各领域的专家、顶尖高手,拔尖科技人才往往具备下面一些基本素质:
1. 良好的智力禀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构成智力的要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观察力是人们在一定理论思维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能力。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发明,都需要善于获得对象的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观察。特别是复杂事物,良好的观察能力是科学发现的重要前提。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指出:“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曾经精确地观察了700多颗星,准确、详尽记录了它们的运行轨迹,为开普勒行星三大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见,良好的观察能力是科学创新的前提。
记忆力是对感觉过的材料保持再现的能力。无论是科学上的发现还是技术上的发明,都需要对记忆中的材料给予加工。越是复杂的事物,包含的信息越多,越需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否则,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良好的记忆力一般包括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和记忆的系统性。
思维力通常是指对储存在大脑中材料进行加工的能力。思维力良好,善于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发现事物内在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够从一般的原理出发,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例如,卢瑟福正是对金箔散射实验现象的思考,提出原子结构的类行星模型假说;玻尔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说启发的基础上,对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进一步思考,从而获得了对原子结构的正确判断。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复杂的思维,它能够产生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思维结果的新颖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浓厚的问题意识、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问题意识通常是指“理论研究中的一种主动地发现问题、捕捉问题的心理意向,这种心理意向是以这样一种认识为前提的,即认为理论研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并以问题为其发展的第一推动力。”[1]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往往与问题的产生开始的,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点。普朗克根据“黑体辐射”现象提出能量子假说;德国著名科学
拔尖科技人才创造性素质及其培养素质创造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