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刑事被害人被害性.pdf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6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内容摘要

犯罪现象与被害现象总是相伴相随。传统观点认为,被害人在“加害
—→被害”过程中是完全无辜的,他(她)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
其被害纯粹是由于犯罪人实施了加害行为所致。而经验事实早已表明,任
何犯罪都是致罪因素与受害因素错综交织的互动结果。在有被害人的犯罪
中,至少存在一部分犯罪,被害人并不仅仅是束手无策、任人宰割的羔羊,
其共同特征——被害性,对犯罪行为的发生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
决定作用。因此,刑事被害人的被害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为五
个部分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绪言。本部分阐释了以下问题:(1)论述了刑事被害人
及其被害性研究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基础——互动论。刑事被
害人及其被害性研究的重要性具体包括:有助于全面认识犯罪发生过程;
有助于加深对罪责的认识和实现公平审判;有助于完善预防犯罪(被害)
的对策体系;有助于推动政治刑法向市民刑法转变;(2)分析了我国刑
事被害人及其被害性研究的不足,包括以下方面:对被害人学的定位尚存
在争议;犯罪中心主义仍然占据整个刑事学科的统治地位;传统观点对刑
事被害人及其被害性研究存在种种误解,令其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关于
刑事被害人及其被害性研究的理论研究相对贫瘠;(3)对本文的研究路
径及布局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文在互动论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以刑
事被害人为主体,在“加害←→被害”的互动过程中深入剖析被害性,以揭
示刑事被害人的被害性与加害人责任、被害预防的关系,提出一些立法方
面的构想,并建议通过弱化、消除被害性的方法来预防被害,以达到预防
犯罪的目的。
第二部分,刑事被害人的概念与分类。本部分阐释了以下问题:(1)
研究刑事被害人的概念。学界对刑事被害人有许多称呼方式,如被害人、
被害者、刑事被害人与犯罪被害人等。笔者采用了“刑事被害人”这一称谓。
本文研究的刑事被害人,其描述性定义如下:为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
并直接承担损害后果的自然人、单位、国家。实质性定义如下:为犯罪行
为所直接侵害的,具体法益的拥有人,包括自然人、单位、国家;(2)
介绍了刑事被害人的四种分类模式,包括:以被害人责任为标准的分类模
式;以“加害←→被害”互动关系为标准的分类模式;以被害人的生理特征
1
为标准的分类模式;以被害人被害倾向性的有无为标准的分类模式。应当
指出,本文所研究的刑事被害人不包括机会性被害人。
第三部分,刑事被害人的基本特征——被害性。本部分阐释了以下问
题:(1)界定了被害性的概念。被害性是刑事被害人的共同特征,是诱
发加害人实施加害行为的一种诱使和刺激因素,或是加害人实施加害行为
时可以利用或必须利用的,归结于被害人方面的各种有利条件;(2)介
绍了被害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包括被害的倾向性、被害的受容性、被
害的易感性、被害的直接承受性、被害的敏感性、被害的诱发性;(3)
将被害性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包括被害性与被害原因;被害性与
被害人过错、被害人责任;被害性与被害行为;(4)对被害性进行分类,
将被害性分为静态被害性与动态被害性两大类,并结合统计数据进行分
析,以明确两者各自包含的内容,分析其在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静态
被害性具体分为生物特征与社会特征两部分;动态的被害性是指不当行为
和状态。此分类模式未尽严密,但仍有很多可取之处。
第四部分,被害性的互动模式。一般而言,被害性是在加害人与被害
人的互动中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因此,我们可以用四种模式进行讨论,
以进一步剖析被害性。本部分阐释了以下内容:(1)介绍了可利用的被
害人模式。在该模式中,犯罪人觉得被害人具有某些可以利用的特质,或
者,被害人是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实施了某些令犯罪人感到系属诱惑
的行为,从而促使加害人实施了侵害行为;(2)冲突模式。在该模式中,
犯罪人和被害人双方由于某种社会联系而形成了相当长的互动关系——
冲突。在长期的互动中,双方经常易位,互换角色。长期的你争我斗、矛
盾累积,已经使被害和加害双方社会互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都达到了
最大限度。加害人与被害人冲突不断,直至被害结果的发生,两方的冲突
才以告一段落,因此在责任的认定和划分上,有一定的困难;(3)被害
人催化模式。在该模式中,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刺激犯罪人实施了
针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此时犯罪人的侵害行为,通常是对被害人的“催化”、
“推动”而产生的一种还击行为或过当反应;(4)斯德哥尔摩模式。这是一
种极端特殊的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模式,被害性可能会出现正向与逆向
两种转变,该模式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仅以简要介绍。
第五部分,被害性与加

刑事被害人被害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51170929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