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2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后秦)鸠摩罗什译(略有改动)刘永居士解释阅读提示: 《金刚经》的主体内容也就是通过释迦牟尼佛与他的弟子须菩提的对话,对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提出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其回答大体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超离诸相、破除执著”。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 这部经,我阿难亲耳听闻佛所讲。(或译为“我闻如是”,我阿难听佛这样说。) 那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时,世尊到日头近午的吃饭时分,身穿袈裟,拿着食钵,进入舍卫大城乞食。在城内挨家挨户要饭完毕,然后返回住处。吃完饭,收拾好袈裟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位就开始打坐。[点评] 释迦牟尼佛有十个圣号,“佛”、“世尊”、“如来”都是其中的一个,但三者是有区别的:《金刚经》里的“佛”,一般是指佛的报身、肉身;“世尊”,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如来”,代表形而上的道体,一切众生同于诸佛菩萨的心性之体,就是生命的根源。《金刚经》中对须菩提也有三处不同称法:“善现须菩提”、“慧命须菩提”及“长老须菩提”。这三处是三个不同程序,指其所理解的、所悟到的程度不同,称呼也就不同。经文开头所展示的是释迦和他的弟子们的日常生活图景,透露出佛法与人间生活的关联,本经中记载的佛,照样要化缘、吃饭、收拾衣钵、洗脚、敷座、打坐,是那么的平常。平常就是道,佛是平常心。这是一幅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的古印度文明的图景。在轴心时代(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三世纪),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和列子等诸子百家;在古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并且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哲学家。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译文] 这时有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佛旁的众比丘中离座站起,袒露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向佛礼敬,并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如来善于护持、惦念身旁的各位菩萨,又善于嘱咐、托付身旁的各位菩萨。世尊啊,那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心,请问世尊,怎样才能守护住心念,才能排除杂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你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如来善于护持、惦念身旁的各位菩萨,又善于嘱咐、托付身旁的各位菩萨。你等现在仔细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子和善女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心,应该像这样守护住心念,像这样排除杂念的干扰。”须菩提说:“是的,世尊,我乐意聆听您的话。”[点评] 住:本意为“停留”、“停住”、“守住”,此品中“云何应住”和“应如是住”中的“住”意为“安住”、“守护住”。此经后面的“应无所住”、“不住”、“无住”等中的“住”意为“执著”(“住著”、“执而不舍”)。此品(章)中须菩提问释迦牟尼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在此品中答道:“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时间、心念如行云流水,《金刚经》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需要住。住即不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心如明镜,没有主观、成见,物来则应、事来则应、事去则休,就是所谓如来。同样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杂念的自性本来是空的,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云何应住”和“云何降伏其心”这两个问题,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一样,其实是一个问题,排除了杂念的干扰自然也就守护住了心念,守护住了心念也就自然没有了杂念,这谓之两只金刚眼。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译文]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杂念的干扰:一切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一叶
  • 文件大小102 KB
  • 时间2019-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