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人文09汉语言文学学号:092021033姓名:周玲我心目中的刘备——读《三国演义》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关中遭遇大旱,朝廷宣布大赦,流放途中的李白行至巫山,喜获赦免,重获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驰而下,期间留下了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极其夸张地表达出了他的归心似箭,而流放途中喜遇获赦,想必是愉悦万分,在归途中他也没有忘了运用轻快的节奏,勾勒出一叶轻舟穿行在两岸三峡间的画面,此等心境,衬之疾船快水,是何等的快意啊。我不知道,诗仙太白泛舟湍急的江面时,可曾昂头回望过那长江北岸的白帝城,一泻千里的长江,见证了多少南北分立,裂土称雄追逐天下的场景。他是否还记得,在这里,汉昭烈刘备刘玄德遭遇了一生中最为沉重的打击后,失意,苦闷,郁郁寡欢,最终托孤永安,成就一曲鱼水君臣的千古美谈。同他的轻快相比,白帝城仿佛笼罩了一层沉郁的气氛久久不能消逝……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宏,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陈寿的刘备的评价可谓不低,更用了折而不挠突显了先主奋战一生,百折不挠死中求生的传奇。然而,白帝托孤的刘备,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追逐山河主宰,矢志重塑汉室荣光的刘备了,此时的他已经到了花甲之年,桃花肆意凋零,而故人早已不在。夺占西川,庞统中流矢身亡,进位汉中逼退曹操,孝直早逝,而老当益壮登锋陷阵,斩杀魏国名将夏侯渊的蜀汉后将军,黄忠亦在这一战中耗尽了精神,病亡。及至孙权背信弃义,偷袭荆州擒杀关羽,张飞又身死小人之手,再到最后的夷陵之战,虽然他不顾丞相诸葛亮的反对,起兵伐吴誓为关羽报仇,长驱直入连破吴军,最终败在了白面书生的陆逊手中。至此,该做的都做了,千秋霸业一去不复返,不是不愿,而是天不假矣…临终前,他把军国大事一并托付于丞相,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刘禅,他则流露出了太多的牵挂,“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对于自己的生死,看的很坦然,戎马一生,唯独没有更多的时日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对于一个父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他一生的感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勉之勉之,他不指望刘禅能够继承遗志克复中原,只是愿他能践行自己的准则,以仁德立足于这个乱世,便已足够了。这是一个父亲最后的心愿,很平淡,真挚,而又那么美好。“欲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句出自鲁迅先生的名言如今被许多人引用来证明刘备虚伪,诸葛之能言过其实,无论是从能力还是品质方面总会有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般地进行贬损,抹黑,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潮流了。对此,我无心多费唇舌去进行些无意义的辩驳,刘备,这位从织席贩履到鼎足而立跻身汉末三雄的汉昭烈帝,他传奇般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呢?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刻画描写极为深刻以至于千百年来给读者们造成了一种固定的形象意识,卧龙诸葛亮足智多谋算无遗策,武圣关羽忠义无双,魏武帝曹操奸猾狡诈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而樯橹间灰飞烟灭的美周郎赤壁一战千古留名却心胸狭隘,悲叹“既生瑜何生亮”等等,然而对于刘备,读过小说后大多数人给的评价似乎对其能力并不认可,一哭二赖三义气,言而无信,伪君子,刘备借荆州有去无回,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小说中刘备貌似就是一个只会哭鼻子,跑路,虚伪懦弱无能的形象。三国演义的特点是三分虚七分实,罗大师创作的原型是陈寿的三国志,我好奇地
我心目中的刘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