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广义的人文教育是指在大学里进行的与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价值、人文素养有关的教育。目前学界关于中医与人文之关系、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科研成果颇丰,视角、观点各有建树,不一而足,但是还较少有人从中医文化里的人文资源这一角度切入。为此,本文试图探讨中医文化里蕴含的人文资源有哪些、医学院校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优势在哪里、可从哪些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等,以求教于方家。一、中医文化中的人文资源著名人类学家泰勒说过: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笔者认为,如果从这个文化概念出发,中医文化应该是涵盖一切与中医有关的文化,它不仅包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中医知识和技术,还包括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中医精神文化,具体表现为与中医关系密切的观念信仰、文学艺术等——而这些,正是中医文化之人文资源。在中医文化中,其人文资源表现为两个大类,一是世代相传的中医类文学作品,二是中医名家医训。何以见得它们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呢?下面以一则中医类文学作品《张仲景与祛寒娇耳汤的传说》为例: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医术高明,人称医圣。他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正值冬天。他沿途看到很多无家可归者冻烂了耳朵,甚为伤心。回到老家后,张仲景忙于为上门求医者治病,同时还挂念那些冻烂耳朵之人。很快,他研制出一个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具体做法是: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煮熟、切碎做馅料,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用原湯煮熟,让患者吃下。准备停当,张仲景联盟在南阳东关为穷人施舍“祛寒娇耳汤”:每人一碗汤加两个“娇耳”。这天正值冬至,人们吃了这“祛寒娇耳汤”,再也不会冻伤耳朵了。张仲景在长沙任职时也兼行医,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告老还乡后,长沙百姓每年都派人前去探望。在他晚年病重、时日不多时,长沙百姓希望他百年后能到长沙安葬,但张的乡亲不答应双方争执不下。张仲景说:长沙、南阳两地都不可忘,我死后,你们就抬我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断处,即安葬之处。那一年冬至,张仲景病逝,民众遵其遗嘱行事。当送葬队伍走到当年张施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断开。于是,百姓将其就地安葬,并在其坟前建了庙,此即如今的医圣祠。由于张仲景是在冬至给穷人施舍“祛寒娇耳汤”、又在冬至日去世,为纪念他,从此大家每逢冬至都要吃饺子,传说这样做,耳朵就不会冻坏了。这则故事内容简单,即医圣张仲景以高明的医术和仁慈之心,为民治病去疾,民众对他报以尊敬和爱戴,但故事包含的深意却耐人寻味。稍加梳理,可知张仲景是这样一个人——身份/职业:官员,医生。技能:精通医术,人称“医圣”。事迹:任职长沙,为当地百姓治好病;告老还乡,继续行医,研制药方、施舍良药,为平民治好了冻耳朵。综上所述,即可得出张仲景“人品/医品:德艺双馨”这个结论。再来看老百姓的反应:在他为官的长沙,有着大量受惠于其医术的患者“粉丝”。“粉丝”们在他告老还乡后,还每年一次不远万里地探访,甚至希望他百年之后到长沙安葬,而他的乡亲则希望他安葬于家乡......这充分反映了百姓对张仲景的肯定、感念、爱戴和敬仰。值得注意的是,故事强调的不是他的官员身份,而是他的医圣身份;他受民爱戴的原因不在于他是一名位高权重的官员,而在于他用
关于运用中医文化人文资源促进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