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姜晓萍
一、中国公共服务发展中的问题
1、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较弱,公共服务体制障碍仍然存在。忽略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观念依然存在,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上普遍存在缺位或越位现象,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纯公共品供给领域,由于政府采取了“卸包袱”的方式推向市场,导致政府缺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众利益受损。
2、基本公共服务供求失衡,公共服务的公平问题严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供求失衡主要表现在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3、对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服务绩效总体偏低,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评价较低。
二、中国公共服务的改革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
1、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就是要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定位与责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职责体系。当前的重点是从纵向上明确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分工与责权,从横向上整合部门职能,强化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努力形成适合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政府组织构架。
2、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前提。
(1)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各级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机制。
(3)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3、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绩效。
(1)制定和实施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
(2)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
①制定公共服务范围与责任分工的技术标准,即确定各级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和分类与责任分工。
②制定公共服务质量的技术标准,即根据各类公共服务的特性,分类制定服务质量标准。
③是制定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技术标准,通过制定《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条例》等,规范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原则、主体、程序、指标和应用途径,为实行“公共服务问责制”提供依据,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4、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针对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现实问题,要应用“治理”理论指导公共服务方式的刨新,适度引进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运作方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公共服务治理格局。
《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探索与创新》姜晓萍
1、转变观念,建立科学、民主的现代决策意识。在政府的行政决策过程中,要借助“外脑”,主动吸纳专家学者参与公共决策中的问题发现、对策探讨、可行性论证等环节,形成中枢系统与咨询系统的良性互动。既保证谋、断相对独立,又做到以“谋”助“断”。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既能体现决策的民主化,又能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是对二者辩证关系很好的诠释。
(1)因为专家本身是公众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公众的利益,加之专家是公众中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成员,在表达民意、维护知情权、话语权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故专家参与行政决策,本身便是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2)行政决策要有科学理论为指导、先进的技术为手段、规范的程序为依托、客观的评估为保障,这些仅仅依靠决策者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需借助专家、学者的理论素养与专业知识、技能,才能有效地弥补行政决策者在理论知识等方面的不足,拓展领导者的视野,保障行政决策的前瞻性、正确性,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并且,专家的特殊身份使其比较能超脱于利益集团之外,有利于减少在行政决策中由于部门利益或集团利益驱动出现决策失误的风险,降低决策成本。
2、推动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化、法制化。要尽快建立行政决策专家咨询的政策、法规体系,出台《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地方规章或法规,依法确立重大行政决策必须经过专家咨询的原则。以制度保障专家咨询的独立性。建立专家咨询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构建专家咨询的激励机制。
3、构建多元、互动、规范、高效的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运行机制。
(1)大力开发和整合决策咨询资源,构建立体、交叉的咨询组织网络。地方政府应重视专家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建立行政决策咨询专家信息库,通过开放式系统、动态化管理,虚拟化组织,实现专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化使用。尤其要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研究机构、民间咨询组织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拓展他们参与决策咨询的路径,引进竞争机制,激活创造力。
(2)畅通决策与咨询之间的沟通渠道,搭建运转协调、有效互动的工作平台。地方政府通过市政论坛、专题调研、决策效果跟踪评价制度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为决策者与咨询组织、专家搭建常态性的决策信息支持平台。
《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应松年
1、切实有效地保障被征收人或拆迁户的
四川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导师论文汇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