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疫苗与新兴疫苗
小组成员:顾筱筱
郑巨拓
PPT制作: 薛继续
疫苗
一:治疗性疫苗
二:反向疫苗
三:传统疫苗
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或防止疾病恶化的天然、人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产品或制品。
1995年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疫苗只作预防疾病用。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了疫苗的新用途,即可以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从此,疫苗兼有了预防与治疗双重作用,治疗性疫苗属于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历史上最早被应用的治疗性疫苗应是巴斯德所用的狂犬病疫苗。用该疫苗免疫被狂犬咬伤但尚未发病的患者,可以防止发生致死性的疾病。反复多次注射狂犬疫苗,通过诱生机体的免疫应答可有效地阻止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治疗效果。
治疗性疫苗
依据组成成分的不同,治疗性疫苗主要分为蛋白质/多肽治疗性疫苗、细胞疫苗和核酸疫苗三类。
蛋白类疫苗被广泛研究应用于肿瘤、慢性传染病等治疗中,其通过表达天然或人工设计的蛋白或者多肽片段为抗原,诱导免疫系统杀灭携带的目标抗原的细胞或外来致病微生物。此类疫苗具有制备简单、易于设计、成本低廉等特点,已有多种产品上市或者进入后期临床试验阶段。
细胞疫苗主要用于肿瘤疫苗的开发中,即利用肿瘤细胞或抗原呈递细胞作为疫苗的来源,经过某种特殊条件培养或灭活处理,但保留免疫原性。
核酸疫苗主要是将单个或多个编码特定抗原蛋白的基因与载体共同构建而成,用之患者体内,激活免疫系统
治疗性疫苗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种。
机体已经感染病毒之后再注射疫苗,此时机体已经具有病毒的抗原,但由于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缺陷,不能发挥作用,治疗性疫苗通过不同途径把微生物抗原呈递给免疫系统,来弥补或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杀伤性),从而达到清除病毒的治疗作用。
机体接受治疗性疫苗后,刺激T细胞,B细胞增殖,激活巨噬细胞,促进NK细胞杀伤病原体,从而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如卡介苗是非特异性疫苗,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而辅助治疗肿瘤,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在对新的基因重组体产生反应的同时,也同时排斥打击自身类似的病原,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作用机理
治疗性疫苗
目前,治疗性疫苗主要应用于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病,慢性感染,移植排斥等。
治疗性疫苗是不能完全替代抗病毒药物的,现有的抗病毒药物有易导致病毒变异,耐药等缺点,因此我们提倡在抗病毒治疗中应用有效地免疫调节剂以打破免疫耐受,为治疗创造条件,因此,治疗性免疫疗法与抗病毒药物相结合,将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乙型肝炎的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彻底清除,最终要通过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但HBV感染人体后,可通过一系列机制来抑制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因此研究人员希望能通过乙肝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打破乙肝患者和携带者的免疫耐受状态,让疫苗能够帮助人体自主去灭杀乙肝病毒。
返回
反向疫苗是从全基因水平来筛选具有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候选抗原的疫苗。它以微生物基因组为平台,对毒力因子、外膜抗原、侵袭及毒力相关抗原等蛋白基因进行高通量克隆、表达,纯化出重组蛋白。然后,再对纯化后的抗原进行体内、体外评价,筛选出保护性抗原,进行疫苗研究,最终得到我们需要的疫苗,这既是反向疫苗。
反向疫苗是一种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而兴起的基因工程疫苗。
反向疫苗
反向疫苗作为一种基因工程药物,其利用基因序列数据,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高通量基因表达、高通量功能筛选和体内外药效研究开发得到新药候选物。这一新的技术路线不同于常规的生物技术药物开发的手段。基因组药物是利用反向生物学原理,沿着从基因序列到蛋白质到功能到药物的途径研制新药,其优势是以庞大的人类基因资源及其编码蛋白质为原材料,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可大规模增加新药的数量,缩短新药开发的时间,降低新药开发的成本。
研制原理
反向疫苗作为一种基因治疗药物,开辟了人类征服遗传病、癌症、爱滋病及其它疑难病症的新时代,这类药物主要包括结构基因、反义或三链形成核酸及核酶,它们正在陆续进行临床试验,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前景。
返回
传统疫苗与新兴疫苗 - 免疫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