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化价值观对我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活动的影响.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化价值观对我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活动的影响 1古代佛教寺院藏书活动我国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包括四个方面,即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书院藏书以及寺院藏书。作为拥有深厚佛教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佛教藏书在寺院藏书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佛教东汉初年传入我国[1],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藏书的兴起阶段,三国时期,形成南北两个佛教中心:北为洛阳,南为建业即今日南京。随着寺院增多,佛经陆续的译出,寺院藏书渐成规模。梁代佛教更加盛行,寺院藏书丰富,到隋唐时期进入佛教寺院藏书的鼎盛阶段,此阶段佛教寺院藏书的数量、质量和种类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并且写经活动持久不衰。此后一直到清朝,是佛教寺院藏书活动稳定开展的阶段[2],佛教寺院藏书对我国佛教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文化价值观对佛教寺院藏书活动的影响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藏书形式自人类走入阶级社会以及私有制的产生,阶级之间就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社会文献的主宰者孤立其他阶级,将信息专制地隔离,以起到迷惑控制其他阶级的目的。我国古代的社会文献都被其主宰者以“藏”的形式掌控着,不允许其他人接触使用文献信息,这样便能给文献信息笼罩一层神秘感,将其提升到供人尊崇的地位,进而维护主宰者自身文化正统的垄断地位,这种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根深蒂固,因此而导致的文化垄断风气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藏书文化。佛教寺院文献收藏活动是我国古代藏书活动的特例,宗教的本质决定了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宗义的传播、推广与流传,让更多的人接触佛书中的经文奥义、广纳信徒是佛教自身职责所在,与其他文献收藏活动所尊崇的“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形式相悖,也与主宰者垄断文献信息这一原则相悖,但佛教寺院藏书其依然采取藏经楼的方式进行收藏活动。部分佛教经书以珍本、孤本或善本等具有文物收藏价值的形式存在,因此将其妥善保管传承后世是明智之举。除了佛教经书的这个特征外,社会历史环境、文化价值观念也都影响着佛教寺院藏书活动,因此佛教寺院藏书活动依然以藏经楼的形式主要有一下原因: 宗教本身的神秘性。宗教本身属于哲学的范畴,佛教的经文教义影响的是人们思想,试图改变的是世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佛教以及任何宗教都以这种神秘的姿态存在着,才能获得人们的信奉与追随,而藏经楼正是一种物化的、现实存在的神秘象征。受其他藏书活动的影响。在保守的封建社会,自古传承下来的藏书形式很难打破,何况这些形式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有其合理性和应用性。佛教藏书吸收以往的藏书形式顺应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佛教受统治阶级制约。佛教本身是统治阶级控制百姓的工具,佛教经文以“藏”的形式存在,才不会衬托出官府藏书“藏”的特征,才不会打破文献信息主宰者进行文化垄断的局面。佛教寺院藏书构成多元化在文化垄断风气影响下,各阶层人士除了觊觎社会文献主宰者的身份,也推崇文化知识,更多的人从无知蒙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追求文献知识的自由共享,这些意识形成了文化反垄断的力量来源。从统治阶级的官府藏书,再到非统治阶级的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社会文献经历了从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到掌握在多数人手中。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战事频繁,文献信息逐渐散落民间走出统治阶级,“士”阶层的出现开创了文化信息传播碰撞的繁荣局面,虽然伴随着统治阶级的负隅顽抗,都不敌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反垄断,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佛教寺院藏书与其他三

文化价值观对我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活动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ang19821012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