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学脉心得.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学脉心得(2014-10-1719:38:10)转载▼标签:杂谈 我在本论坛发《我的脉诊趣事》贴后,承蒙管理员、各版主和众网友的关爱,陆续有网友联系,询问如何学好脉学,以及应读哪些书,在此,将本人为什么谈脉及学脉体会,回复如下,仅供大家参考:我早年先后读过82年版北京中医学校教材《实用中医学》、《医学衷中参西录》、《频胡脉诀》、《黄帝内经素问》、《针灸大成》、《景岳全书》、《脉诊》(刘冠军著)等很多医学方面书籍,其中《频胡脉诀》曾经下功夫背诵,下的功夫应该是不少,可是,临证治病仍然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后来,看到有许多中医名家,都谈到学中医要从经典学起,于是,便放下这些书,从《伤寒杂病论》下手,就是反复读各大名家《伤寒杂病论》注释本。有了初步体会后,后来就读原本,反复读,读反复。终于,基本弄懂了六经辩证的原理。有人说仲祖以六经统百病,我体会到这确实是真理。六经是个大系统,六经辨证已经包括了五脏六腑辩证、气血营卫辩证,更包括了人体的一切四肢百骸。就是说人体内外的五脏六腑、气血筋骨皮肉,四肢百骸,都可用六经这个大系统来辩证,来分类。六经再分为六个分系统,六个分系统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再用阴阳、五行来表示和说明。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基本明白了如何治病。也就是说,遇到临床病人,自然是先分辨病在何经,是经病,还是脏腑病,还是所合病;是一经病还是两经、多经病。等到这时候,阴阳就用上了,阴阳的概念更大,也可以更小;也就是大处有阴阳,小处也有阴阳。如果涉及两经病、三经病就又涉及到了五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举例。弄清六经辩证,我大概用了六、七年的功夫。那么如何分辨病在何经、何脏腑,那就要根据病人的证和脉进行辩证,每经病的证和脉,是不一样的,所以,仲祖《伤寒杂病论》,每篇都是“辩某某病脉证并治”。这里仲祖为什么不说舌呢?可以理解为望(气色、形态)、闻(音声)、问(病人自觉不舒)、切(脉),舌诊可以统一到“望”的范畴。《伤寒杂病论》中,讲四诊的内容,脉诊篇幅最多,可见仲祖最重脉诊。察色、舌诊、听音声较少。那么,仲祖为什么独重脉诊呢?我觉得脉是最真实、最能反映病的根本原因。所谓“四诊和参”,就是其他“三诊”提供的信息,要与“脉诊”获得的信息互相参照,但是,脉诊最能真实反映疾病原因。常常见到,病人某些方面“虚”,某些方面“实”,在“证”的层面上,反映不明显,不容易觉察,但是,脉诊却提示的很明确。还有很多,在“证”的层面,有很多共象,但是,脉象提示的病因却迥然相反,或相去甚远。所以,仅仅根据“望、闻、问”三诊,忽略“脉”诊,处方治病,虽然也有成功时,但是终不能全胜。(当下,之所以有很多西医治不了,中医也不能治的疾病,基本原因就是医生没有找到发病的根本原因,医生对这些病的诊断,仅仅停留在证的层面,更有甚者,竟依据西医诊断立法治病,更属荒谬)。当下某些人,不顾经典“脉证并治”的要求,反而依据后人仅从证论治的观点,希图说明轻脉重证的合理性,也是很不客观的。例“脉阴阳俱紧,反汗出”一条,汗出是很多情况都有的,不凭脉诊,就不知道是“亡阳”,因为病在太阳、阳明、少阳,都有汗出;而且,太阳病,汗出情况正多,有时很难分辨;阳亡于外,恶寒也没有,一搭手“阴阳俱紧”,才知道是少阴亡阳。再例,“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病如伤寒一样发热恶寒无汗,脉应当浮紧而不浮紧反而浮弱,不脉诊如何知道是气血不足。

学脉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在水一方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