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调查报告范文内容摘要: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成果颇丰。围绕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相关要素、其面临着的机遇与挑战及发展对策等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本文综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历程及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足与展望,旨在对进一步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所助益。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研究述评作者简介:xx,沈阳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朋,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史党建研究。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11-0075-08 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对整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层面的影响日益深化。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经历了逐步发展与不断创新的历程。总结分析新世纪以来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涉及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根据资料显示,国内最早明确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以此为篇名的论文发表于2000年。新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博客、即时通讯、P2P等网络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在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时间上亦保持了与党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关联性、相继性,其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起步、发展和逐步深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成果涌现。(一)起步阶段(2000—2003年) 1999年1月,NIC)发布的第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下注册的域名18396个,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中国科研计算机卫星主干线及科技网已经连接到全国40多个城市,中国的互联网迈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同年11月,中共中央着眼于形势变化的新特点,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2000年,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就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提出相关举措。以此为契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理论研究成果初见端倪。这一时期的成果侧重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构建和实践研究,为后期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论文方面,2000年至2003年论文总体数量计72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刘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韦吉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指导理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5期)、《刍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1期)、《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冯春芳的《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义的新视角》(《江淮论坛》2004年第6期)等。此外,还有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这些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实践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立论研究和初步探索,具有开创性。著作方面,较早的有谢海光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之后,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名,相继出版了曾令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和杨立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2003)两本著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主要从理论上探索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的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及相关学科知识,原则与方法以及内容构建,并介绍了实践上的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则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构建了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与范型,开启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研究。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并重,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基本局限于本体论、方法论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畴,研究的知识点相对集中,缺乏系统性和深度。(二)发展阶段(2004—2006年) 2004年,中国互联网走向多元化应用阶段并快速发展,ADSL高速宽带接入系统的普及,域名注册量突飞猛进,中国互联网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调查报告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