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战争:春秋时代——吴越战争1、战前全局形势 这里所述的战前形势,是指自吴破楚入郢都(周敬王14年冬)以后,到吴越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80里太湖中——事在周敬王26年春)之战前12年中的全局形势。因夫椒之战,是吴王夫差与越战争的开端,所以这里所论述的吴越战争第一阶段的作战,也是以夫椒之战为开始。 在此12年中,各国发生的足以影响当时形势的大事,除上一篇“战后局势”中已述者外,再将大致情况略述如下: (1)在吴、楚、越方面: 越乘吴破楚入郢吴国国内空虚之际,侵入吴国,进攻吴都;待吴军自楚回师时,越就大掠于野而还。这时是周敬王15年,公元前505年春。 次年,即:周敬王16年4月,楚为报吴破国之恨,大起舟师顺流而下以伐吴,被吴王太子终累(夫差之兄)所败;楚舟师之将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7人,都被吴所俘(战地应当在驾邑长岸间);同时,楚将子期所率领的陆军,又大败于繁阳(今河南省新蔡县北)。于是,楚国上下大惧,而迁都于鄀(今湖北省宜城)。 周敬王24年,公元前496年5月,越王允常卒,吴王阖庐乘丧伐之;越王勾践(允常子)新立,御吴军于槜李(浙江省嘉兴西南70里),大败吴军。吴王阖庐负伤,而且因伤重而卒。 (2)在中原方面: 晋于召陵之会后,因不战罢兵失信于诸侯,诸侯遂纷纷叛离;而且国内又因荀、范、韩、赵、魏诸卿争权,晋定公不能制,形成内政上的紊乱。周敬王23年秋,赵鞅以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叛;冬,荀寅、士吉射以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叛。自此晋内政纷乱,再也无力从事对外争霸的战争了。 齐景公乘晋内乱而争夺诸侯,有代兴霸业之势。然而此时的中原,楚国已不再北进侵扰,事实上已回复到齐桓公始霸以前的形势,各国诸侯与大夫自相并吞混战,成为一片混乱状态。 在这一时期中,由于吴势方兴,越又继之而起;加上吴越地理上关系密切,互争三江五湖之利,而导致两雄不并立,成为吴越两强的战争。 2、吴越地理形势 这时的吴国国境,北与齐、鲁、宋为邻,西达陈、蔡、驾邑(今安徽省芜湖西)、宛邑(今安徽省宣城),与楚东境接壤。南则自今杭州湾北岸迤西与越为邻。建都于吴(今江苏省吴县)。 越国国境为南至句无(今浙江省诸赞县南50里句乘山有句无亭),北至御儿(在今浙江省崇德县东南1里的语溪),东至于鄞(今浙江省鄞县),西至姑蔑(今浙江省龙游县谷溪之南)。大致上在今富春江两岸地区。 吴越都是濒临东海及长江下游河川交错之国,这时,两国航商与渔盐之业渐开,时常为争夺三江五湖之利而引发冲突,所以两国都以舟师著称。吴得巫臣、孙武、伍员;越得范蟸、文种之教;因此两国除舟师之外,车步之战亦能擅长,因而益强。 3、吴越的政情与国势 (1)吴国:吴国自破楚入郢之后,威震中原。原在淮北的楚地,都已囊括而有之。这时吴的执政者,仍为伍子胥。子胥为了巩固与扩大吴国的霸业,其首要目标就是彻底消灭越国,根除后患,然后进而称霸中原。檇李之战就是这一政策的开始。不幸阖庐竟于此役伤重身死。嗣王夫差年幼好胜,而伯嚭乘势又想与伍子胥争权,在以后吴越夫椒战争后,伯嚭劝夫差纳越之降,使子胥灭越之策失败,遂产生以后越兴吴灭的结果。 (2)越国:越与吴都是“断发文身”之族。越离中原较远,所以其文化更为落后。自与吴楚接触之后,间接接受中原文化,其最主要的就是使用铁铸的生产工具,发展航业,因此交通贸易逐渐发达,人口也日渐繁衍;加上越君允常干练有为,所以遂能形成一个大国。越国因其势力的日益膨胀,就频频与吴国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在吴王寿梦时代就已开始。如吴王夷末阅舟师时被越俘所刺,则可见在夷末时代,吴越已有战争。又自楚国势力东进到达淮河流域时,晋景公联结吴国以制楚。楚为牵制吴国计,就进而南联越国,因此吴越的冲突日增。在允常末年,越得范蟸、文种(都是楚人)的辅佐,于是国力渐强,成为吴国的大敌。到勾践嗣位,以其年富力强与刻苦奋斗的本质,并以其勤奋耐劳的新兴越族,遂形成与吴作决死斗争的敌国了。4、伍子胥、范蟸、文种与吴越战争 吴越战争中的重要人物,吴方是伍子胥,越方则为范蟸与文种。伍子胥的事迹已详述于前面的《吴破楚入郢之战》中。下面就略述一下范蟸与文种的事迹。 范蟸,字少伯,楚国宛邑(今安徽省宣城)三户里人;幼孤,从兄嫂居。学于濮上(今河北省濮阳)辛文子(即计然),精其七策之术;因而傲俗自负,不轻就仕。宛邑位于吴楚两国边境,周敬王12年,公元前508年冬,楚令尹囊瓦被吴击败于豫章之南(今大别山以南),楚军逃归,楚的宛邑遂被弃于吴。然而此时的吴军正用兵攻巢(今安徽省巢县),所以宛邑一时犹未为吴人所重视。范蟸在这种战乱纷纷扰中,益不得志,便纵酒佯狂,市人皆以疯人视之。 楚宛令文种,字子禽,听到范蟸是计然的弟子,就遣吏往见之。吏还报说:“范蟸本国狂人,生有此病”。文种笑道
吴越战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