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的性质地位性质——是一门史实性、理论性、应用性相结合的教育专业课程地位——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居于专业理论课地位课程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初步了解教育发展史实、掌握教育发展规律、理解教育发展理论情感目标——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的情感、端正工作态度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运用教育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教育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注重自学能力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本方法——“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课程的教学模式课前——提出问题-提供线索-搜集资料-撰写提纲课堂——回答问题-质疑问难-分析讨论-教师总结课后——下一课题—重复课前环节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基本内容生产劳动经验社会生活经验(2)教育的基本职能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物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精神)实现人的再生产(社会人)(3)教育的基本特征历史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阶段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问题2:学校是怎样产生的?(1)学校产生的条件专门的教师和学生文字的出现基本条件:剩余产品-私有制-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阶级(2)原始形态学校的雏形“成均”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庠”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古书记载“庠”为古代养老与教育之场所(成均、辟雍、庠序、瞽宗、泮宫等)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孔子孔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伟大的思想。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字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问题1:孔孟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作用:国家-“庶”、“富”、“教”个人-“性相近、习相远”对象:“有教无类”(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目的:培养“士”,其标准为“君子”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3)关于教学的思想因材施教(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立志乐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自省自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身体力行(“君子耻其言过其行”)改过迁善(“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5)关于教师的论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关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和内容教育的作用-社会:“得民心”个人:“求放心”教育的目的-A、培养“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B、培养“才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内容-《诗》、《书》、《礼》、《乐》、《春秋》(2)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由博返约,深造自得。(“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专心有恒,循序渐进。(“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宋人的“拔苗助长”的故事)(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持志养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养成“浩然之气”)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改过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65 KB
  • 时间201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