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精神分析理论一、影视批评常识如柏拉图的戏剧理论提出一个故事包含三段:开端,中段,结局。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这三段,或者并不只有一种结局。(《老井》片段)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模式需要与更多其他理论、人文知识准备和批评视野形成合力,才能揭开电影文本内部的秘密。[注释]《老井》剧情:黄土高原的老井村祖祖辈辈打不出一眼井。容貌俊秀的农村姑娘巧英和同村小伙子孙旺泉有着向往山外世界的共同志向。为了让家乡人喝上水,旺泉把全部精力都投在打井上,参加了县办水文地质学习班。学成归来,他与巧英、旺才等人风餐露宿,终于找到井位。不想出现塌方事故,旺才牺牲了。后来资金短缺,万水爷带头捐出自己的棺木,村民们也都踊跃捐献。巧英托人将自己准备的嫁妆全部捐出来,独自走出这万重大山,去寻找新的生活。井,终于出水了。村民们集资刻了一块石碑,石碑上镌刻着“千古流芳”和《老井村打井史碑记》。精神分析的理论地位1精神分析的奠基人弗洛伊德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文科学的思想脉络,提供了理论与批评的特殊面向。二、精神分析与影视作品[注释]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几乎终生每天抽一盒雪茄;直到1939年9月23日死于口腔癌。著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结”、原欲(Libido)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嫁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几个层面2二、精神分析与影视作品原版弗洛伊德,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文本批评。a弗洛伊德理论中几个主要的学说:(1)“俄狄浦斯情结”[注释]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解开重重误会,证实了他之前被预言的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后刺瞎自己的双眼。(2)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关于超我、自我、本我的论述。梦与电影(《漂亮女人》片段)梦——潜意识电影——意识——白日梦白日梦和梦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所谓愿望的达成与满足。假说:序幕是梦,电影是释梦原版弗洛伊德,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文本批评。a二、精神分析与影视作品[注释]《梦的解析》第一版出版于1899年11月。该书被作者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都是“愿望的满足”,不过由于潜意识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让人难堪,前意识中的“稽察者”不允许它未经改变就进入意识。在梦中,潜意识被扭曲其意义,以通过审查。同样,梦中的形象通常并非它们显现的样子,需要用潜意识的结构进行更深的解释。(1)法国思想家拉康把弗洛伊德的理论演化为一种文化理论,使弗洛伊德的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式相结合生发出一种新的精神分析理论流派。(2)“镜像阶段”理论:婴儿在第6-18个月看到了自己镜中的形象的过程,并指认其为“我”,镜像阶段正是“主体”的形成过程。镜像阶段的悲剧性:混淆自我与他人混淆真实欲虚构认识到自己与母亲不是一体。(恋母情结-镜像阶段)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b二、精神分析与影视作品[注释]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第十讲 电影与:精神分析电影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